七月流火,暑意正浓,山东工商学院“银脉传薪火 乡旅铸初心”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怀着对红色金融历史的敬畏之心,循着先辈开拓的金融足迹,于近日走进山东省临沂市,开展为期数日的红色金融文化实地调研与校地座谈交流活动。团队以“挖掘红色金融根脉,创新文旅融合路径”为使命,在沂蒙大地上探寻革命金融的奋斗故事,以青春智慧为红色金融资源的时代转化注入新动能,为区域红色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溯金融初心:踏访红色地标,解码银脉基因
北海银行纪念馆:一枚印章里的金融担当
实践团首站来到北海银行纪念馆,馆内陈列的泛黄账本、锈迹斑斑的印钞设备与磨损的货币样本,无声诉说着革命年代金融工作者的坚守。队员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系统梳理了北海银行从1938年胶东掖县初创时的艰难起步,到抗战时期辗转胶东、鲁南地区的顽强发展,再到1948年参与组建中国人民银行的辉煌历程。
“看这枚木质印章,边缘都被磨平了,却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印出了根据地百姓认可的‘红色货币’。”团队成员指着展柜中一枚刻有“北海银行”字样的印章感慨道。在“银行护卫队”展区,一段尘封的战斗故事让队员们动容:1943年冬,护卫队28名队员为保护银行资金,在沂蒙山区与日伪军展开殊死搏斗,最终用生命守住了根据地的“金融命脉”。而“扁担银行”的故事更显温情——金融工作者们挑着货币、账簿穿梭于崇山峻岭,为偏远乡村的商户兑换货币、办理信贷,竹扁担磨出的深深勒痕,见证着红色金融“深入群众、服务革命”的初心。
沂蒙革命纪念馆:精神谱系中的金融密码
离开北海银行纪念馆,实践团来到沂蒙革命纪念馆,在“红色经济”展区驻足良久。这里展示的粮票、债券、合作社章程等实物,揭示了沂蒙精神与红色金融的深刻联结。“沂蒙人民不仅用小米、军鞋支援前线,更以认购革命债券、参与信用合作社的方式,为根据地金融稳定筑牢根基。”讲解员的话语让队员们恍然大悟:正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让红色金融在战火中站稳脚跟——农民拿出仅有的粮食兑换根据地货币,商户主动抵制伪币,妇女们将嫁妆变卖认购公债,共同筑起坚不可摧的金融防线。
团队特别注意到一组数据:1945年至1947年,沂蒙地区群众通过北海银行认购的革命公债,折合粮食达1200万斤,为华东野战军的后勤补给提供了关键支撑。“这哪里是数字,分明是沂蒙百姓捧出的赤诚之心。”团队记录员在笔记本上写下感悟,字迹因激动微微颤抖。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纪念碑下的金融记忆
在华东革命烈士陵园,苍松翠柏环绕着一座座烈士墓碑。实践团成员在刻有“金融战线英烈永垂不朽”的纪念碑前驻足鞠躬,讲解员讲述的故事让人泪目:1947年孟良崮战役期间,北海银行鲁南分行行长沈鸿烈为保护货币印版,在突围中中弹牺牲,临终前仍将印版紧紧抱在怀中。“他们不是扛枪的战士,却在另一条战线守护着革命的经济命脉。”团队带队老师的话语让现场陷入沉思,队员们纷纷在纪念碑前献上小白花,以此表达对金融英烈的敬意。
实地调研中,团队还细致考察了各场馆的运营现状:北海银行纪念馆年均接待游客8万人次,但互动体验项目不足;沂蒙革命纪念馆的“红色金融”展区因位置较偏,参观流量仅占总客流的15%。这些发现为后续的研学路线设计与业态创新提供了精准依据。
聚校地合力:共商活化路径,点燃传承火种
临沂市文旅局会议室里气氛热烈,实践团与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围绕“红色金融资源活化与文旅创新”主题展开深度座谈。
团队在此次座谈会提出开发《北海风云:印钞厂谜案》剧本杀的构想,另外针对研学路线开发,团队拿出初步设计方案:以“北海银行纪念馆—沂蒙革命纪念馆—华东革命烈士陵园”为核心,串联3处红色金融点位,设置“货币解密”“公债认购”“护卫队模拟”3个互动环节。
续时代薪火:青春担当在肩,使命催人奋进
实践团离开临沂时,车窗外的沂蒙山脉依旧青翠。数日的调研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红色金融不仅是历史,更是可资利用的文化富矿。团队带回的不仅是装满史料的笔记本,更有沉甸甸的责任。
“我们计划在新学期组建‘红色金融宣讲团’,把这些故事带回校园,同时联合设计专业同学开发货币文创、金融主题研学手册。”团队成员们你一言我一语,勾勒着后续计划。正如团队在实践总结中所写:“红色金融的‘银脉’,既要在史料中沉淀,更要在创新中流动。我们愿做这股‘银脉’的守护者与传播者,让革命年代的金融初心,在乡村振兴与文旅发展中绽放新的光芒。”
此次“三下乡”实践,不仅是一次历史探寻之旅,更是一场青春赋能之行。山东工商学院的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红色土地,用智慧联结历史与当下,让沂蒙大地上的红色金融薪火,在新时代的乡旅发展中持续燃烧、代代相传。
团队名称:山东工商学院“银脉传薪火,乡旅铸初心”实践团
(王丹、高伟豪 指导老师:程明爽)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