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薪火——南通大学昌荣实践团通东革命老区暑期实践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薪火——南通大学昌荣实践团通东革命老区暑期实践

来源:鲁网 2025-08-18 12:5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使命愈发凸显。为深入了解革命历史,汲取奋进力量,南通大学昌荣实践团于 2025 年7 月 5 日响应 “三下乡” 的号召,踏上了前往通东革命老区的征程。实践团的成员们怀着激动与崇敬的心情,沿着当年红十四军战士行军的路线,一步步走近这片浸润着热血与信仰的土地,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探寻通东革命老区那永不磨灭的精神密码。

通东,意指通州(即后来的南通市区)以东区域,其核心地带当从黄海边的吕四向西,经包场、余东、正余,直至四甲、二甲、余西等地。近百年来,这块土地培育了无数英雄儿女,接纳了众多英烈生命,他们理想高擎如灯塔照亮前路;血沃大地,成因传递后人。

团队此次探访的通东革命老区红色记忆馆位于正余镇境内,筹划建设占地面积16亩、建筑面积5705平方米、主题展陈面积约2900平方米,展陈以时代更迭为线索,深挖通东地区盐垦文化、革命文化、运河文化的红色根脉,通过"红色漫卷通东魂""星火燎原盐河畔""江海烽火迎曙光""通吕河上写春秋"等7个展示空间,以实物、史料、图文、多媒体、情境互动、沉浸体验等多种形式,生动再现通东儿女捍海抗潮、制盐垦牧的劳动场景。

当实践团成员站在镌刻着革命历史的石碑前,庄重地拍下合影时,每个人的眼神中都充满了对历史的敬畏。石碑上的文字,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却又充满希望的岁月,也让大家更加坚定了此次探寻红色记忆的决心。

通东地区滨江临海,因盐业而兴起,因垦殖而拓展,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当团队走进第一个展厅 “江海情”,这段悠久的历史便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余东盐场素有 “淮南第一场” 的美誉,在展厅里,团队成员们认真学习了解盐运史料,那些记载着盐场兴衰、运盐轨迹的文献和实物,让大家仿佛看到了千年前盐工们辛勤劳作的场景。穿越千年的历史烟云,在这片潮起潮落、海雨天风的土地上,捍海堤古韵犹存,运盐河涛声依旧。那些在盐碱之地开垦出的生命轨迹,不仅是通东人记忆深处的乡愁,更是流淌在血脉中的基因。队员们驻足凝视,感受着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顽强生存、开拓进取的精神,也明白了正是这样的精神底蕴,为后来革命的兴起埋下了伏笔。

团队步入 “星火燎原盐河畔” 展厅,气氛瞬间变得庄严肃穆。展台里,泛黄的《通东农民协会章程》手稿静静陈列,纸张边缘的磨损无声诉说着 90 多年前的风雨历程。展厅中有着战士们各种栩栩如生的战斗铜像,队员们仔细观摩,仿佛踏进时光的漩涡,眼前再现那些激烈战斗,1930 年红十四军二师在通东地区三打汤家苴、夜袭四甲坝…… 这些曾经只在教科书里读到的战役生动展现在队员们眼前。

在这个展厅,成员们还了解到了更多通东人民的革命事迹。1928 年,通东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建立,革命的火种在此悄然点燃;通东第一个武装小组的成立,让武装斗争的序幕缓缓拉开。南通最早的土地革命在这里开展,农民们为了 “耕者有其田” 的梦想不懈斗争;南通第一个工农兵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更是革命政权建设的勇敢尝试。无数通东有志青年在黑暗中执着追逐光明,在荆棘中无畏前行,书写下通东革命史中波澜壮阔的篇章,让实践团成员们深深感受到了革命火种燎原时的磅礴力量。

沿着楼梯来到展览馆二楼,团队成员见证了通东人民抗战时期卓越的贡献和解放战争后革命的延续,对建设浪潮的积极响应。1941 年通东抗日革命根据地成功开辟的史料丰富详实,一张张根据地军民共同生产、战斗的照片,展现了军民鱼水情深。通东抗日秘密交通站的模拟场景中,陈旧的电报机、泛黄的瓦斯灯泡,这些看似普通却又意义非凡的物件,是无数爱国青年投身祖国抗战事业的生动写照。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支援前线,用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守护着这片土地。解放战争时期的展品同样令人动容,一件件战利品、一封封家书,记录着通东儿女为解放事业做出的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先辈们的豪情壮志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通东儿女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奋斗。在建国后的展区里,从通吕运河开挖的影像资料和工具实物,队员们感受到了通东人民在新中国成立后,投身建设的热情与干劲。从革命斗争到建设发展,通东儿女的奋斗脚步从未停歇。

走出通东革命老区红色记忆馆,队员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团队全面了解了通东地区从早期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建国后建设发展的完整历程,更让革命精神深深扎根于团队成员的心中。回到学校后,团队将通过举办主题展览、开展红色故事分享会等形式,将在通东革命老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传递给更多的同学,让红色基因在校园里传承下去,激励更多的青年学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在未来的日子里,团队也将继续秉持着这份对革命历史的敬畏之心和对革命精神的传承之志,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