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美育实践,探寻年画艺术的独特韵味,7 月 3 日,河北科技大学澳联大信息工程学院“年画新绎非遗美育实践团队“”积极响应号召,前往衡水市武强年画博物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近距离观赏历代年画珍品,在色彩与线条的交织中体会民间艺术的审美表达;聆听非遗传承人讲解年画的制作技艺与历史渊源,理解传统美学理念的形成与传承;动手体验年画印刷,在实践中感受艺术创作的韵律与匠心。此次活动旨在以武强年画这一鲜活载体,让同学们沉浸式接受美育熏陶,从传统艺术中汲取审美养分,进而以青春视角探索美育与非遗传承的融合路径,为新时代美育实践注入传统活力。
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年画博物馆,武强年画博物馆藏有大量明清至近现代的年画珍品,承载着浓郁的民俗风情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讲解员详细向同学们介绍了武强木板年画的代表作品《六子争头》,以共用形构三个娃娃头、六个身子的奇妙画面,色彩鲜艳,借娃娃、“六”数与吉祥纹,传多子多福、顺遂之意,具深厚民俗文化价值。实践团成员们在馆内认真聆听讲解员的介绍,从古朴的雕版纹样到鲜艳的色彩搭配,从传统题材的吉祥寓意到年画背后的历史故事,每一处都让大家深深感受到武强年画作为“农耕社会的百科全书”所蕴含的独特魅力。
活动中,实践团还尝试体验了年画印刷的关键环节。印刷工坊里,红、黄、绿三色颜料在瓷碗里泛着鲜亮的光。“刷色要像给庄稼浇水,匀匀实实才能渗进木纹。”师傅握着成员的手,示范如何让鬃刷与雕版呈45度角轻扫。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大家手持工具,小心翼翼地蘸取颜料,在雕版上反复刷涂,再将纸张平整覆盖、轻压,“原来这抹红色里掺了槐米汁,绿色是用板蓝根泡的!”看着自己印的年画渐渐干透,成员们忽然懂了:那些鲜亮的色彩里,藏着的是祖先与自然相处的智慧。通过年画印刷体验成员们切实体会到了传统手工艺的精妙与不易。
在实践的最后,团队成员们对非遗传承人进行了采访,在师傅的工作室墙上挂满各样年画。我们轻步走近时,师傅正俯身雕琢《连年有余》刻板,刀刃与木头相触的“沙沙”声格外清晰。在采访过程中,成员们对雕刻木板,刻板流程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看着案头那方《连年有余》的梨木刻板,忽然读懂了“工匠精神”的另一层深意。师傅刻胖娃娃手中的鲤鱼时,刀刀都透着讲究:鱼鳞要刻成半弧形,既像波光粼粼,又得让颜料能均匀附着;鱼鳍的尖儿要留三分钝,避免印刷时蹭出毛边。那些反复打磨的弧度里,藏着的不仅是手艺的精准,更是老艺人对“年年有余”的朴素祝福。这刀刻的不仅是纹样,更是一代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木纹里生生不息。
在武强年画博物馆的实践,让我们对美育有了更鲜活的理解。那些浓烈的色彩、夸张的造型,并非随意挥洒,而是民间艺人对美的独特诠释——红的热烈、绿的鲜活,在木版的肌理中碰撞出生命的张力,这正是最本真的审美启蒙。团队协作中,有人为一幅《连年有余》的构图惊叹,有人沉迷于矿物颜料的自然光泽,不同的审美感知在交流中交融。当我们尝试临摹时,才发现看似简单的线条里藏着对比例、节奏的精妙把控,原来美育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在亲手触摸、用心感受中培养的感知力。 这场实践让我们明白,美育不在课本里,而在这些带着烟火气的传统艺术中。它教会我们从生活美学里汲取力量,用发现美的眼睛,让传承有了温度,让成长有了色彩。(图/文:赵楚玥 郭晨萱)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