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深处的红色记忆:在王家峪八路军总部与前方鲁艺,触摸革命先辈的奋斗印记

来源:山西新闻联播
2025-08-18 09:4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8月16日, “红星照耀中国·光耀太行”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一行走进武乡县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和下北漳村鲁艺学校旧址,开启一场沉浸式红色学习之旅,回溯革命先辈的峥嵘岁月。

抗日战争时期,王家峪村曾是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所在地。朱德、彭德怀、左权、杨尚昆、刘伯承、邓小平、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领导和指挥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的游击战争和政治斗争。这个村庄在抗日战争时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众多历史事件紧密相连。这里每一间房屋里的陈设都是那样简单、朴实,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王家峪,还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红色故事,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关于“红星杨”的故事。

1940年清明节前后,八路军总部发动万余军民开展植树运动,朱德总司令和总部机关将士一道参加。奇特的是,沿着树枝的横纹轻轻掰开,在树枝的断面就会出现一个非常清晰的“五星”图案,端端正正,就像红军的五星帽徽一样,人们亲切地称之为“红星杨”。

在武乡县下北漳村鲁艺学校旧址,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大家走进鲁艺旧址进行参观。

84年前,正当抗日战场烽火燎原,一大批我党的文艺界精英来到了武乡县下北漳村,他们以纸笔作为武器投入到抗战当中,成立了晋东南鲁迅艺术学校。区别于延安鲁艺,该校址又称为“前方鲁艺”和“太行鲁艺”。在这里,他们配合作战部队开展文化工作,“鲁艺”凝聚的抗战精神一直激励着前方将士奋勇杀敌。

前方鲁艺与延安鲁艺一样,都是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集文艺教育、文艺创作、文艺研究和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为一体的、专门培养文艺人才与文艺干部的综合性艺术学校。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国现代文艺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了弘扬伟大的太行精神,旧址讲解员和下北漳村民还共同演绎了原创实景剧《四年》,演员们举手投足间感情充沛,观众沉浸在穿越时空的细节里,热泪噙满眼眶。

《四年》讲述的是发生在抗战时期一个真实的故事。1940年,担任鲁艺学校美术教员的彦涵和妻子白炎,在上战场前将孩子托付给奶娘高焕莲,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催人泪下,生动再现了血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人间大爱。

【责任编辑:许聃】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