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工大团队探访广德旱船非遗传承人,共话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

合工大团队探访广德旱船非遗传承人,共话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

来源:鲁网 2025-08-15 16:5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25 年 7 月 10 日下午,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溯源校史足迹,赓续工大精神” 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杨滩镇横冲村,与当地拥有 150 余年历史的非遗项目 “旱船” 传承人展开深度交流,探寻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脉络与发展路径。

据传承人介绍,广德旱船源于当地胡同戏班子的独特创作,表演融合皖南花鼓戏四大唱腔与地方杂调,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作为第三代传承人,他自幼潜心研习技艺,十几岁便登台表演,如今仍带领团队活跃在传承一线,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旱船表演形式独具特色,核心环节 “划船” 需 8 人协同完成 ——1 人扮作坐船者、2 人负责撑船、1 人司职摆渡,另有 4 人组成锣鼓伴奏组。表演时间多集中在正月初一至十五,最长可延续至二月二,常现身于结婚、开业等喜庆场合,以欢快的曲调与生动的演绎传递喜悦,深受群众喜爱。

在传承与发展中,旱船团队始终秉持 “坚守传统、与时俱进” 的理念。表演唱词会结合时代背景与政策主题进行创新创作,如围绕建党纪念日等重要节点编排特色内容;同时积极参与 “非遗进校园、进社区” 活动,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旱船艺术的魅力。传承人提到,其带领的团队成员年龄涵盖 30 岁至 60 多岁,年轻力量的加入为这项古老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团队还登上广德当地春晚舞台,获得文化馆等部门的高度认可。

随后,传承人向实践团队展示了旱船实物。整艘旱船以竹子搭建框架,外部覆盖色彩鲜艳的锦布,装饰繁复精巧,尽显民俗风情。底部是一条缀有彩色鳞片的鲤鱼造型,鱼身拱起如凌空跃出水面,寓意 “年年有余”“鱼跃龙门”;上部为船娘子的 “花轿” 造型,轿檐装饰流苏,飞檐翘角顶托各色花球,最下层悬挂的红色灯笼串更添喜庆氛围。传承人介绍,随着时代发展,旱船道具制作也在不断调整,如优化船身尺寸以适配现代表演场景,避免因体量过大影响表演灵活性。同时,团队在坚守传统内核的基础上,尝试融入广场表演、舞蹈等形式进行创新探索,虽步伐稳健却从未停歇。

探访尾声,实践团队成员亲身体验旱船表演,钻进旱船扮起 “船娘子”。传承人在旁唱起旱船调子,踩着节拍示范走位,成员们紧随其后学担旱船,轿上的流苏与灯笼随节奏轻舞,现场洋溢着热烈欢快的气息。

此次广德旱船之行,让实践团队成员近距离触摸到非遗文化的温度,深刻体会到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的艰辛。合肥工业大学 “溯源校史、赓续精神” 的实践之路,正因这样的文化相遇而愈发厚重。当年轻的手掌接过非遗传承的接力棒,当校园求知欲与民间艺术生命力碰撞交融,理由相信,广德旱船的流苏将在更多青春肩头舞动,那些镌刻在竹骨锦布里的文化密码,终将在新时代的舞台上跃出更璀璨的 “龙门”。

文:吴艺萍 党文清 张毅然 张雯涵  

图:苏梦园 余搏洋 孙佳澍 余学锋

作者: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溯源校史足迹·赓续工大精神”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