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良好的生态如何转化为发展动能?贵州铜仁交出了一份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生动答卷。“当地群众为梵净山的自然遗产感到自豪,自愿承担起了保护的责任。”铜仁市生态环境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万钎有表示。
在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梵净山脚下,当地正在通过一系列创新模式,展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如何实现并行不悖。作为“生态账户”的发源地,江口县将这一机制打造成为当地居民的“绿色存折”,有效鼓励居民践行可持续生活方式。“每当居民选择绿色出行或采取环保生产方式,都会在生态账户中获得积分。”万钎有解释道,“这些积分可以在地方银行和金融机构用于兑换贷款或享受更低利率。”
为确保政策公正落地,铜仁建立了综合评价体系,从生态资产、经营活动、生活方式到环保慈善等多维度对企业和个人的表现进行评估。“生态账户”最先在江口县试点推广,现已在全市范围吸引超过17万人参与。“这一举措真正把环境保护与经济激励结合了起来。”万钎有说。
除了金融工具,当地村民还靠着林下种植,在保护森林的同时增加了收入。江口县太平镇的村民们在林下种植中药材淫羊藿。太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雪松介绍:“我们镇约92%的面积被森林覆盖,且坡度多在25度以下,天然条件非常适合种植淫羊藿。”
杨雪松说,林下种植对生态影响很小,不会破坏现有植被,而且种淫羊藿还能替代掉那些容易着火的杂草,降低了森林火灾的风险。收获的淫羊藿直接卖给大型制药厂。“以前村民最怕的就是卖不上好价钱,”杨雪松说,“但现在大企业进了我们的产销链,整个镇都干劲十足,充满了希望。”
该项目还为许多闲置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相比工厂工作,种植劳作强度更低。目前已有两千多人参与,约占全乡人口的近10%。”杨雪松补充道。随着野生淫羊藿越来越少,其市场价值一直在涨。如今太平镇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林下淫羊藿种植基地,面积超4000亩。(记者 李尚仪 杨军 编译 刘伯千)
原文见8月14日中国日报旗舰版7版整版、国际版一版图片导读转12版整版。
中国日报版面截图
(李尚仪 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