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 | “一条鱼”游出乡村振兴大产业

来源:央视网
2025-08-14 17:5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央视网消息:

浙江湖州德清县的“共富数字渔仓”原先是一个废弃矿坑,中间的大片土地处于裸露状态、杂草丛生。2022年,这里进行了生态整治,也就成了现在的“共富数字渔仓”。

走进渔仓,眼前的景象可能会颠覆大家对养鱼的传统印象,这里没有连片的池塘,取而代之的是500个智能养殖桶。

整个渔仓项目占地约700亩,目前项目正属于投产建设当中,育苗区属于一期工程,在今年5月份已经投产。目前,30万尾的鲈鱼正在一个个智能养殖桶中快速生长。

这个智能养殖桶的直径是5米,每一个养殖桶的平均蓄水量大概25立方,养殖着2500尾的鲈鱼,这是传统鱼塘一亩地的养殖数量。也就是说,同样的土地,在这里能多养出10倍多的鱼,土地利用率大大提升。

科技“护航”控品增产

传统养鱼一直都是“靠天吃饭”,受到温度、水质的不可控影响,可能会导致鱼群缺氧、疾病频发的情况出现。而在这里,每个养殖桶都是被物联网技术“精准呵护”的小生态。每一个养殖桶中都有这样一个蓝色的物体叫做水质监测传感器,能实时监测桶中的水温、溶氧量。当溶氧量低于5mg/L的时候,增氧装置就会自动启动,水中的氧气就会增加,冒出像这样的小泡泡。在这样持续健康稳定的水环境下,鱼儿浮头率相较于传统水塘养殖能降低80%以上,死亡率能降低20%。

三级尾水处理系统实现养殖水循环利用

养鱼先养水,水质的要求对养鱼来说非常重要。在这么小的空间中,这些鱼的排泄物和喂鱼的饲料残余如何来处理?答案就在这套“生态水循环系统”中,它可以分为三级循环。第一级叫做“微循环”,每四个养殖桶共用中间智能微循环系统,过滤掉颗粒物;第二级“内循环”靠微生物分解氨氮等有害物质;第三级“外循环”用吸附材料再充分过滤。

可以说,通过水循环系统,让原本的养殖尾水“变废为宝”,重新回流到桶中来养鱼,整个过程零排放、零污染,实现了养殖水的循环利用。工作人员表示,通过这样的系统可以实现每天循环处理10遍水。

鱼电共生助力渔业绿色低碳养殖

还有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渔仓顶部的光伏板,总面积为300亩,每年能发电2600万千瓦时。不仅够满足渔仓用电的自给自足,企业还在探索用电解水制氢,产生的副产品氧气正好给鱼仓增氧。从用电到产氧,形成一个绿色闭环。

今年9月底,这里的第一批鱼就将上市,今年年底“共富数字渔仓”将全部投产,有望成为全国单体最大的淡水鱼数字渔仓,预计实现年产值3亿元。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养鱼”,德清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渔业绿色循环发展。

【责任编辑:许聃】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