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蝶变|探寻孟良崮上的红色印记,从历史回响中汲取奋进力量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2025-08-13 16:37
2025-08-13 16:3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08-09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主余凤 郑军 赵彦辰 张源

8月7日,沂蒙山区的阳光带着盛夏的余温,炙烤着孟良崮的土地,“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时代华章”融媒采风媒体行的成员们踏上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山岗,走进孟良崮纪念馆与孟良崮旅游区,在光影流转与山风低语中,触摸那段烽火岁月的温度。

在文物的呼吸里触摸历史的温度

踏入孟良崮纪念馆的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座红色战旗形状的巨型建筑,主体高度为19.47米,在阳光的照耀下,那鲜艳的红色仿佛燃烧的火焰,诉说着往昔的壮烈。纪念馆的红色外墙挂板上,密密麻麻地镶嵌着整整19.47万颗子弹壳,在日光下闪烁着冷峻的光。这两个数字,共同寓意着那场闻名中外的孟良崮战役于1947年在此打响。

“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极为著名的一场围歼战。1947年,解放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妄图一举消灭华东野战军。”讲解员主文芳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将历史的画卷在众人面前徐徐展开,“5月13日,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抓住国民党军整编七十四师与左右邻军空隙较大的战机,果断发起孟良崮战役,采用‘猛虎掏心’战术,大胆穿插分割,把这支国民党精锐部队从重兵集团中‘挖’了出来。”

锈迹斑斑的枪支、陈旧的军装、泛黄的作战地图……展柜里的一件件文物生动还原了当年战役的激烈场景。采风团成员们围拢在展柜前,屏气敛息,仿佛能听到枪炮的轰鸣与战士们的呐喊。这些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默默地向人们展示着革命先辈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的英勇事迹。

经过三天三夜的浴血奋战,华东野战军成功歼灭国民党军整编七十四师及整编八十三师一个团,共计3.2万余人,击毙敌中将师长张灵甫,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成功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一举扭转了华东战局乃至全国战局,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它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次精神上的胜利,彰显了人民军队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坚定信念,也让人们看到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一名采风团成员感慨道:“一件件物品中,我看到了革命先辈们的智慧与勇气,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创造了战争奇迹。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奋勇前行。”

水乳交融的军民情怀

民心向背,始终是战争胜负的关键所在,而人民战争永远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最后一粒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主文芳哽咽地讲述,道出了沂蒙人民的赤诚。这不是口号,而是战火中最动人的现实。

战役期间,27万解放军冲锋陷阵的背后,是92万沂蒙支前民工的坚实支撑。“沂蒙六姐妹”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1947年5月战役打响后,烟庄村成了前线枢纽。看着络绎不绝的部队、担架和伤员,六姐妹毅然挑起拥军重担。

半个月里,她们扛着杆秤、拿着账本,挨家挨户收集谷草喂战马;为让战士们有饭吃,妇女儿童先从野店镇运粮到村,再由她们起五更睡半夜烙煎饼,常常通宵不歇,一天只吃一顿饭。当解放军和伤员进村,六姐妹立即发动全村妇女烧水做饭、包扎护理。接到5天赶制245双军鞋的紧急任务,烟庄妇女挑灯夜战,按时保质完成。战役最激烈时,她们联络骨干组成运输队,抬着150多斤重的弹药箱,推独轮车将炮弹送往前沿炮兵阵地。

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孟良崮战役期间,沂蒙六姐妹带领全村为部队烙煎饼总共15万斤,筹集草料3万斤,清洗军衣80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同时,为人民子弟兵缝补了不计其数的裤、褂。

除了“沂蒙六姐妹”,还有无数沂蒙人民为了支援前线,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支前民工用小推车抢运弹药、运水送粮、运衣送药;浩浩荡荡的担架队争分夺秒转运伤员;广大民兵打击、袭扰、迷惑敌人,为部队当向导、收缴武器、看押俘虏;沂蒙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炮兵连连长施夫俊指示射击目标位置,协助完成阻击任务;看到部队做饭没有柴草,黄家峪村村长李在修说:“支援前线,俺不怕倾家荡产!”毅然拆了自家的团瓢,给部队烧火做饭……

英雄的沂蒙儿女,筑起了不倒的人民长城。军民鱼水情深、同仇敌忾是孟良崮战役胜利的根本保障。陈毅元帅说过一句听来仍让人震撼的话——“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让红色血脉在新时代奔涌

离开纪念馆,采风团沿着当年战士们冲锋的路线向孟良崮山顶攀登。山路崎岖,路边的岩石上还能清晰地看到当年的弹痕,仿佛在诉说着那场激烈战斗的残酷。每一步攀登,都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当年战士们冲锋时的艰难与不易,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勇往直前,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山顶,一座巍峨的孟良崮战役纪念碑矗立在眼前。这座纪念碑碑高30米,由三块状如刺刀的灰色花岗石筑成,象征着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紧密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底座为边长20米、高1.6米的正三棱体,组成一个枪托,寓意“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碑中部正面,胡耀邦同志亲笔题写的“孟良崮战役纪念碑”八个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碑东面镌刻着陈毅元帅的《如梦令·临沂蒙阴道中》诗词,字里行间尽显胜利的豪迈;碑西面则是粟裕将军“英雄孟良崮”的题词,饱含着对这片土地和英烈们的深深敬意。

树碑昭英烈,留史启后人。穿越时空,重回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激情岁月,感悟革命情怀,汲取奋勇向前的精神动力。

站在纪念碑下,俯瞰着如今生机勃勃的孟良崮,采风团成员们心潮澎湃。如今,孟良崮周边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饱受战火摧残的土地上,建起了现代化的城镇和村庄,人民生活富足安宁。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和孟良崮旅游区也成为了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胜地,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学习,传承红色基因。

“孟良崮战役虽然已经过去了70多年,但革命先辈们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作为媒体人,我们有责任将这些故事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一位资深媒体人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离开孟良崮时,山风再次拂过耳畔,这一次,它不再只是诉说过往的壮烈,更在吟唱今日的生机。78年岁月流转,孟良崮的石头记得牺牲,草木懂得感恩,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正用奋斗续写着新的华章。或许,这就是对红色基因最好的传承,让历史的光芒照亮前路,让英雄的精神融入血脉,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永远保持向前的姿态。

责任编辑:主余凤

值班主编:宗兆洋、彭彦伟、张庆村

值班审读:徐长宏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