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两村振兴路:非遗与石屋共谱乡村发展新篇

温岭两村振兴路:非遗与石屋共谱乡村发展新篇

来源:鲁网 2025-08-13 16:1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浙江万里学院“产文焕振兴,万里溯乡源” 暑期社会实践队积极响应中共浙江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的《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2025年工作计划》及《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的号召,于盛夏八月,先后深入台州温岭的海利村和里箬村,探索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感受不同村落以特色资源激活发展动能的独特魅力。

图一:实践队合照

海利村:石屋焕新颜,渔村变地标

8月11日,团队走进了有着“国家级最美渔村”之称的海利村。这个于2010年代由原三岙、四岙、五岙三个自然村合并组建的村庄,曾是一个普通的东海小渔村,如今却成了游客争相打卡的旅游胜地。

图二:海利村俯瞰图

在村干部的带领下,队员们首先来到海利村党群服务中心里的文化礼堂,满屋子的蓝色元素让人眼前一亮,也从中了解到了海利村一步步发展的历程。当被问及村庄的 “致富经” 时,副书记介绍道:“村党总支引导村民将闲置石屋以租赁流转产权的方式进行开发,让村民成为旅游开发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受惠者。同时坚持好中选优、严格把关,秉承‘返璞归真’理念,要求石屋民宿改造尽力做到‘修旧如故’,最终将‘石屋’变成了‘金屋’。”

自2012年石塘半岛旅游度假区规划启动后,海利村便开始实施石屋修复工程,至2024年累计修复340间传统石屋,并流转196间用于民宿开发。随后,队员们沿着海边漫步道,爬坡过坎来到对戒观景平台,在这里可尽览渔村石屋景观和金沙湾浪漫海景,“走上平台,看着这无边无际的大海,顿时就感受到了当年曹操‘东临碣石’的壮阔”,实践队队员不禁感叹。石港、石屋、石街,以及建在半山腰的“网红”观景台,共同构成了海利村的独特韵味,吸引了无数驴友前来打卡,拉动了民宿经济的发展。

图三:对戒观景平台实拍图

如今的海利村荣誉满墙,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级最美渔村、浙江未来乡村示范点等称号,印证着这条特色振兴之路。它还被列为浙江省入境旅游创新发展先行片区试点,作为台州市唯一入选的行政村,未来将享受十项政策支持,正加速向“东海旅游新地标”迈进。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掠过百年石墙,照见的是村民笑意盈盈的脸庞,石屋虽不语,却见证了村庄从讨海为生到向海而兴的时代变迁,在守护与创新中找到了永续发展的密钥。

里箬村:大奏鼓铿锵,非遗促振兴

8月12日,团队深入温岭石塘镇里箬村,探索优秀传统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转化方式。刚到村里,一阵铿锵激昂的鼓点便传入耳畔——头戴彩巾、身着彩衣的表演者们手持锣鼓,踩着明快的节奏起舞,粗犷中带着灵动,这正是被誉为“中国渔村第一舞”的国家级非遗——大奏鼓。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这延续了数百年的鼓点,正从古老的民俗记忆里走出,成为激活乡土活力的 “文化密码”,实现着从“遗产”到“资产”的精彩蜕变。

图四:里箬村村碑

从 “匿迹时光” 到 “国遗名片”

清晨,在村党委的带领下,队员们来到大奏鼓广场中的文化展馆。据讲解人介绍,大奏鼓原名“哏噔敲”“车鼓亭”“大典鼓”,源自福建移民的一种鼓乐,传入石塘后逐渐演变为器乐和舞蹈合一的综合艺术。上世纪 50 年代它逐渐被人所知,“文革”时期基本匿迹,直到上世纪80年代左右才改名为“大奏鼓”。2008年,大奏鼓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图五:大奏鼓实拍图

从“庙会表演”到“文旅 IP”

曾几何时,大奏鼓更多是里箬村渔民在庙会、节庆时的“祭祀”仪式,仅在小范围流传。而如今,村里的老艺人们带着年轻传承人,把鼓点搬到了村口的文化广场、民宿院落,甚至滨海观景平台。实地调研中,队员们看到每逢周末,不少游客专程为这场“非遗盛宴”而来,他们跟着鼓点学舞步、与表演者合影、购买印着大奏鼓纹样的文创帆布袋等。据村委介绍,依托大奏鼓打造的“非遗体验游” 线路,每年能为村里带来超10万人次的客流量,直接带动餐饮、住宿、文创等产业增收近 300 万元。大奏鼓不再是藏在深巷的“老古董”,而成了里箬村最亮眼的“文旅名片”。

从“文化符号”到“精神纽带”

在里箬村,大奏鼓早已超越了“表演”的范畴,成为凝聚人心的“粘合剂”。村里的老人说,以前邻里间偶有摩擦,只要一起排练一场大奏鼓,矛盾就烟消云散了;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过年回家必看一场大奏鼓,这是 “乡愁最响的声音”。

石塘镇和里箬村高度重视大奏鼓非遗文化的保护开发,专门在里箬村建设了石塘镇非遗文化传承基地,该基地由陈和隆旧宅、里箬村文化礼堂组成。其中,陈和隆旧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内设“温岭市海洋民俗博物馆”,以渔村小叙为主题,分“百年鼓舞”大奏鼓展示厅、“七夕祈福”石塘七夕习俗展示厅、“海洋花开”温岭海洋剪纸展示厅3个展厅,用图片及实物系统展示石塘海洋民俗文化。里箬村文化礼堂面积为160平方米,被开设为 “海山讲堂”,组织开展非遗知识宣讲,进一步提升基地软实力。这种对非遗保护的高度认同和大力支持,让里箬村在乡村建设中少了“千村一面”的尴尬,多了“以文化人”的温度,当村民们为了共同的文化符号而努力时,乡村振兴便有了最坚实的群众基础。

图六:石塘镇非遗文化传承基地外的石碑

离开里箬村时,夕阳下的鼓点再次响起,这一次,队员们听出了不一样的味道:那不仅是海浪与渔歌的回响,更是乡村在文化赋能下焕发的新生机。无论是海利村的石屋,还是里箬村的大奏鼓,都证明了乡村的特色资源只要得到合理开发与利用,便能成为振兴的强大动力,让古老的村落在时代浪潮中“活”在当下,“火”向未来。(“产文焕振兴”调研团队、浙江万里学院、浙江万里学院中德品牌学部)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