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临沧边管:警娃的笔 从界碑写到了心头

云南临沧边管:警娃的笔 从界碑写到了心头

来源:鲁网 2025-08-13 12:5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盛夏时节的中缅边境线,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醒目,一串清脆的童声回响在蜿蜒的巡逻路上,几个小家伙歪歪扭扭的排着队,紧紧牵着爸爸妈妈的手,欢快雀跃地走向中缅S142-1界桩。近日,临沧边境管理支队河外边境派出所结合暑期家属来队时机,组织开展了一场“童心筑梦·携手巡边”的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        

为何守边?戍边馆给出了最动人的答案!

在水桑树戍边馆内,警娃、警嫂们兴趣十足、充满期待,一边听着警爸的讲解,一边被眼前巨大的实景沙盘深深吸引。“爸爸你看!这道弯弯的线,是不是你说的界碑连成的?”“是的!这就是戍边前辈们靠着双脚丈量的边境线,这个小红点,就是我们下午要去巡边的起点!”民警张文浩对着大女儿研研说。

看着先辈们的巡边照片,泛黄的路线图,警娃们慢慢明白了爸爸鞋子上的泥巴、总是缺席的陪伴,都藏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日记的泪痕里、电话视频的牵挂里,警嫂们也读懂了丈夫口中的“忙”从来不是敷衍,她们终于懂了,所谓的长相厮守从不是朝夕相对,而是有人在前方挡风雪,有人在后方亮灯火。

从描红到铭心 爱国主义在笔下蔓延

在中缅142-1界桩旁,界桩上的“中国”二字被风雨磨的有些发亮,却依旧透着沉甸甸的分量。“笔握好了!”民警郑海鹏把女儿的小手包在自己手里,“顺着这沟沟描,别让红油漆跑到外面去。”,警娃煊煊的小胳膊跟着爸爸的手一笔一画地描绘着,她们不懂什么叫“领土主权”,但是她深深记得,爸爸对她说过:他是一名移民管理警察,承担着戍边卫国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责任,坚守的不仅仅是祖国边境线,更是身后的万家灯火。

界桩上新描的“中国红”在阳光下亮得十分耀眼,一颗颗界桩不仅经受过风雨的洗礼,欣赏过浩瀚星辰,也见证了一代代戍边人弯腰守护的模样。而今天,它记住了有群“小不点”,用最稚嫩的方式把“中国”二字刻进了心里。

“这次巡边,让红领巾与界碑一起,在我心中留下了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也把“守护祖国”这四个字深深的刻进了我和妹妹的心里。”民警郑海鹏女儿郑子煊在她的日记中写到。

双向奔赴的爱 从界碑到心头

“我是戍边民警的妻子,在此宣誓:守好一个家,等你平安归;看好一片门,护好身后人……”警嫂蚌玲的声音被风吹得有些碎,却字字清晰、饱含深情。

双向奔赴的爱,在河外边境派出所比比皆是:民警张文浩妻子刘安云,为了支持丈夫工作,远离家乡,为爱奔赴,成为一名专职辅警,夫妻二人共守边疆;民警郭宝柱妻子陈小欣,携双胞胎女儿从粤西老家不远千里,毅然决然默默支持丈夫,扎根西南边陲。

戍边卫国,薪火相传。不论是戍边移民管理警察,还是参加活动的警娃、警嫂,他们都将以不同的方式,把对家国的热爱融进日常,让戍边卫国的信念如星火燎原,在代代相传中愈发炽热,守护着山河无恙,也温暖着岁月漫长。(栾景理)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