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桑植县八大公山的晨雾还没散尽,空气还有点凛冽,张仕贵已经踏着露水走进了烟田。一个身着迷彩服的身影已踏入烟田。步伐稳健,黝黑的脸上刻着风霜的印记,透着军人的硬朗。作为八大公山烟站负责人,退伍军人张仕贵扎根深山六年,将部队锤炼的坚毅作风融入服务烟农的点滴,在片片烟田里谱写着动人篇章。
扎根泥土解难题
(清沟沥水现场)
2020年,张仕贵退役后毅然回到家乡,走进条件艰苦的八大公山。面对烟农们“当兵的懂种烟?”的疑虑,他没多解释,把烟站仓库当成“新营地”。白天,他像侦察兵一样踏遍山坳每块烟田,记录海拔、土质、光照,绘制详尽的烟叶种植图;夜晚,他苦读农业书籍,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烟农易懂的道理。
功夫不负有心人。那年夏天,烟农徐龙清的烟田突发花叶病。老太太急坐田埂落泪。张仕贵闻讯赶来,军绿色的胶鞋在泥地里踩出深深脚印。“别怕,有我在!”他蹲在田里逐株检查,汗水混着泥土流淌。当天,他开出药方,驱车往返百余公里山路拉回农药,背起喷雾器一头扎进烟田。三天三夜坚守,直到烟叶重现生机。疲惫不堪的他回到仓库倒头便睡,怀里还揣着那本翻烂的笔记本。
“这娃身上有股军人的韧劲儿。”看着泛绿的烟苗,徐龙清悬着的心放下了。烟农们发现,这个总穿迷彩服的年轻人不仅吃苦耐劳,更有股“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劲头。他推广新技术精准到田,讲解要点用“排兵布阵”等俗语打比方,让老烟农一听就懂。渐渐地,田埂上的烟农们主动凑过来请教:“张班长,你给看看这苗?”
危难时刻显担当
(暴雨中抢灾扶苗)
八月的暴雨来得凶猛,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百年不遇的洪水不仅冲垮了烟站围墙,也冲垮了三户烟农的烤房,眼看即将采收的烟叶没了“阵地”,烟农们急得团团转。
“全体集合!”张仕贵的声音穿透雨幕,瞬间稳住了人心。他穿着雨衣站在齐膝深的洪水里,迷彩服早已湿透,有条不紊地指挥着战斗:“年轻的跟我抢收烟叶,妇女同志负责转移农具,老人孩子去烟站避险!”话音刚落,他就扛起湿漉漉的烟叶往高处跑,泥水灌进鞋也浑然不觉。
雨越下越大,“站长!我家老人还在烤房守着几捆烟叶,怎么办噢!”一声哭喊声陡然响起。“我去!”张仕贵抹了把脸上的雨水,转身就往山上冲。山路泥泞湿滑,他摔了两跤,胳膊肘蹭出了血,咬着牙爬起来继续跑。当他把徐金枝背到安全地带,老人摸着他渗血的胳膊直掉泪:“你这娃,不要命了?”张仕贵咧嘴一笑:“保护群众,就是咱当兵人的天职!”
两天两夜,张仕贵未曾合眼。他把烟站会议室改造成“临时仓库”,带着烟农们轮班值守,像守着“重要阵地”一样盯着烤房的温度表。当第一炉金灿灿的烟叶出炉时,烟农们欢呼起来,张仕贵却靠在墙角睡着了,手里还攥着一张画着烤房布局的草图,笔锋像他写的军事报告一样工整。
授人以渔促共富
(张仕贵欣慰地看着烟农互相传授经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张仕贵从部队学到的理儿。在八大公山待久了,他发现光靠自己跑断腿不够,得让烟农们自己“强起来”。于是,他把军营里的“传帮带”搬到田埂,把“金叶夜校”开进农户烟田,像当年在连队带新兵一样,手把手教烟农学本事。
李建国种了一辈子烟,总按老法子施肥,烟叶长得又瘦又黄。张仕贵就拿着部队里用过的量杯,蹲在田里给他算“配比账”:“老李,氮肥就像咱训练时的口粮,多了少了都不行,你看这比例,就跟步枪校瞄准镜似的,差一毫米都打不准。”他陪着李建国试验了三茬烟,硬是把老烟农的“经验主义”扭了过来。如今老李的烟田亩产比从前翻了近一倍,逢人就说:“张班长的‘精准施肥法’,比我揣了半辈子的老谱靠谱!”
每年烟叶采收前,张仕贵都把烟农分成几个“班”开展“战地练兵”。采用“技能比武+奖励农具”的方式,在田埂上迅速燃起“比学赶超”的热潮,连最内向的陈春生都敢拿着烟叶上台,说几句自己的“种烟经”。
张仕贵常说:“一个人富不算富,咱得让八大公山的烟农都过上好日子。”如今的八大公山,梯田里的烟叶像绿色的方阵整齐排列,新式烤房上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王相武等新农人学会了用手机查看烟叶行情,彭冒伍的儿子等青年才俊主动返乡加入,成了“技术尖兵”。烟农们说,张仕贵就像一面旗,插在八大山的烟田里,让人心里踏实。张仕贵觉得,这评价比当年在演训场拿了第一名还让人踏实、高兴。
夕阳下,张仕贵站在烟站门前,眺望层层梯田。晚风吹动迷彩服衣角,露出洗得发白的旧军装领口。有人问他,守在大山苦不苦?他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指向田里的“金叶子”笑道:“在这里,我照样在‘站岗’,守着乡亲们的好日子,值!”
大山无言,铭记着那抹穿行烟田的迷彩所代表的坚守;烟农有情,难忘这位带着军人本色的“领头人”,将他乡变故乡,化陌路为亲人。
陈章明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