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应城,古称蒲阳,素有“膏都盐海”之美誉。这片神奇的土地下蕴藏着亚洲最丰富的纤维石膏矿脉,其一级品纤维石膏储量占亚洲总量的60%以上。明代《应城县志》“团山北麓崩崖,膏露如雪”的记载,不仅见证了应城与石膏的千年之缘,更记录了这一珍贵矿产的发现历程。洁白如玉的石膏铸就了“三十里膏城”的产业传奇,更孕育出“晶如冰雪同瑶白”的膏雕艺术,成为荆楚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2010年,应城膏雕技艺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成功入选“湖北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2025年,入选第三批湖北档案文献遗产,充分彰显了膏雕技艺的文化价值。
(央视报道:“蒲阳玉”成就精妙绝伦的膏雕)
玉琢成器,膏雕艺术的历史底蕴
应城石膏以“纤维长、质地纯、色泽莹”闻名于世。地质研究表明,应城石膏矿形成于距今约2.5亿年的三叠纪时期,经过亿万年地质运动的淬炼,形成了独特的层理结构和温润质感,为雕刻艺术提供了天然画布。从明清时期的实用器皿到民国时期的艺术精品,膏雕技艺历经四百余年演进,形成了完整的工艺体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伍柏林总结的“一锯二打三锉四雕五磨”十字诀,不仅凝聚了二十代匠人的智慧结晶,更成为当代传承的重要范本。
膏雕作品兼具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清代《蒲阳竹枝词》中“膏枕清凉消暑气,玉雕玲珑寄乡愁”的诗句,生动诠释了其文化特质。据考证,清代膏雕艺人创作的“八仙过海”摆件曾作为贡品进献朝廷,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2023年,应城石膏股份有限公司档案入选湖北省档案文献遗产,其中包含的民国时期膏雕设计图纸和工艺流程记录,为研究传统工艺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清凉消暑膏枕)
传承之困,非遗技艺的现代挑战
尽管膏雕技艺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但其传承仍面临严峻挑战。调查显示,目前全市专业从事膏雕的艺人不足30人,其中60岁以上占比超过70%,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层。老艺人伍柏林感慨道:“学艺三年才能入门,五年才能出师,夏天一身灰,冬天手冻僵,年轻人都不愿吃这个苦。”同时,传统膏雕产品与现代审美需求存在脱节,市场认知度较低,年产值不足500万元,产业发展滞后。
为应对这些挑战,应城市政府多措并举:文化和旅游局牵头成立“膏雕非遗保护联盟”,建立数字化档案库,已完成30位老艺人技艺的全息影像采集;教育局在城北初中等5所学校开设“石膏艺术工作坊”,将非遗融入美育课程;人社局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为学徒提供每月2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措施初步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保护体系。
多方聚力,非遗保护的创新实践
在资源整合方面,形成立体化保护网络。应城市烟草专卖联合文旅部门实施“三个一”工程:建立一套完整的数字档案库,收录历代精品图样2000余幅;开设10个“膏雕工坊”公益课堂,培养骨干传承人50名;在零售终端设立“非遗展示角”,年接待参观者超10万人次。这种“商业反哺文化”的模式,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膏雕工坊”公益课堂)
在传播推广方面,实现了年轻化转型。5名90后烟草志愿者参与应城融媒体组建的“膏雕新势力”团队,运用新媒体技术策划“石膏也疯狂”系列短视频,通过情景剧、Vlog等形式展现膏雕魅力。其中“非遗脱口秀”单期播放量达150万次,“雕刻挑战赛”话题参与量突破500万。同时,开发“数字膏雕”小程序,用户可在线上体验虚拟雕刻,累计用户已超20万。
在产品创新方面,推动跨界融合。在政府统筹下,应城烟草作为非遗推介官,推介文旅部门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研发的“鹤舞楚天”系列文创产品,将楚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语言相结合,其中石膏香插荣获2023年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更值得一提的是,创新开发的“智能膏雕台灯”,融合传统雕刻技艺与现代照明技术,在志愿者的推介下,成为爆款产品,年销售额突破200万元。
应城烟草以志愿推广为支点,撬动了非遗保护、产业升级与文化自信的连锁效应。未来,这条“金叶”与“白玉”交织的传承之路,必将让“膏都”文脉历久弥新,绽放时代光彩。
长效深耕,非遗传承的生态构建
在学术研究层面,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与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共建“石膏艺术研究中心”,开展《纤维石膏材料性能优化研究》等5个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2篇。特别是3D打印辅助设计系统的应用,使复杂纹样的雕刻效率提升3倍,为传统工艺注入科技动能。
在教育普及层面,打造阶梯式培养体系。在城北初中“石膏艺术工作坊”成功经验基础上,构建“中小学兴趣班-职业院校专业班-大师工作室”三级培养体系。其中,学生们创作的“二十四节气石膏挂件”被选为“湖北礼物”,在央视《非遗里的中国》节目中亮相。近三年累计培养青少年传承人300余名,其中20人选择进入相关专业深造。
在产业发展层面,探索“非遗+”新模式。通过“非遗+旅游”,在汤池温泉景区打造膏雕体验馆,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非遗+电商”模式使线上销售额年均增长40%;“非遗+文创”开发出8个系列100余款产品。2023年,应城膏雕产业总产值突破2000万元,带动就业500余人。
从“膏雕”到“高调”,应城探索出了一条传统工艺振兴的特色之路。这条路上,既有像伍柏林这样坚守六十载的老艺人,也有其子伍应超这样勇于创新的新生代;既有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也有如应城烟草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既有对传统的敬畏之心,也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勇气。统计显示,近三年膏雕相关专业报考人数增长3倍,产品种类增加5倍,市场规模扩大8倍,展现出蓬勃生机。
未来,应城将继续深化“五个一”工程:打造一个国家级非遗工坊、培育一支百人传承队伍、开发一套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一个数字博物馆、形成一个亿元产业集群。正如伍应超所说:“我们不仅要传承父亲的手艺,更要传承那份精益求精的匠心。”(骆玉琴)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