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药材乡村振兴示范推广行动暨首届"早安隆回"顺利召开

8月8日-10日,2025年中药材乡村振兴示范推广行动暨首届"早安隆回"银花百合交易展销会在湖南隆回隆重召开。

2025年中药材乡村振兴示范推广行动暨首届"早安隆回"顺利召开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12 12:5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视频致辞

8月8日-10日,2025年中药材乡村振兴示范推广行动暨首届"早安隆回"银花百合交易展销会在湖南隆回隆重召开。

本次大会以"银花绽放・百合飘香"为主题,由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主办,隆回县农业产业化协会等多家单位承办。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原副司长吴海东,国家乡村振兴局开发指导司原副司长刘晓山,中国工业报社副社长周志懿,联盟秘书长郑文科,南京农业大学中药材研究所所长、教授郭巧生,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陆兔林,中共隆回县委书记刘厚见等专家、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代表、权威媒体参加活动,共话银花与龙牙百合产业高质量发展,共绘乡村振兴赋能新蓝图。

"早安隆回"银花百合交易展销会是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2025年中药材乡村振兴示范推广行动"的首次落地实践,未来联盟将持续通过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整合产业链资源,为道地药材乡村示范县(区)的产业升级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活力。

中共隆回县委书记刘厚见在大会致辞中表示,隆回作为银花、龙牙百合核心产区,两品种均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入选"湘九味",获国家"2025年乡村振兴道地药材发展示范县"等称号。他承诺将继续做优服务、做强支撑、做活生态,期盼专家献策、企业家投资,共促产业升级,书写"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新篇章。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中药材创新联盟理事长张伯礼在视频致辞中提出四点建议:一是以科技赋能,推广规范化种植、加工技术,打造溯源体系,助推产业现代化;二是以文化为魂,发掘道地药材文化内涵;三是畅通渠道,依托联盟专委会建立长效机制,实现"种好、卖好、收益好";四是以协同为要,联合各方共建共享平台,推动道地药材走向全国、全球。

国家乡村振兴局开发指导司原副司长刘晓山指出,中医药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道地药材则是连接"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关键纽带。他肯定了隆回银花、龙牙百合产业的发展成果,希望隆回以本次展销会为新起点,坚守"道地"根基、迈开"创新"步伐,在精深加工、品牌塑造、市场拓展上持续发力,让"隆回药材"成为品质标杆和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产业发展,合作共建,隆回县招商引资工作会议签约项目在大会展开,项目涵盖中药材种植、加工、科研、流通等全产业链领域。企业与机构分三轮达成签约,总金额达9.08 亿元,涉及银花深加工、良种培育、市场拓展等内容。

国家中药材创新联盟秘书长郑文科指出,联盟持续深化产业帮扶:通过举办多届中药材产业扶贫及乡村振兴推进会,推动"三无一全"基地建设,为优质药材生产树立标杆;号召盟员单位采购卫健委定点帮扶县中药材,打通产销链路。后续将不断推动道地药材产业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规范化生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郭巧生强调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质量稳定是核心。对于企业发展,他提出中药农业企业可依托GAP实现"优质优价";通过产学研协作、数字化平台建设推进GAP落地。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陆兔林强调需规范采购流程、加工条件及追溯体系,通过龙头企业试点推进规范化生产。趁鲜切制可减少重复加工、保留有效成分,对隆回银花、百合等产业在提质增效、标准化加工上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湖南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谢红旗立足隆回两大地标产品,就产业基础与发展优势、科技赋能路径与成果两方面,作隆回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

安徽省中药材产业协会会长、药通网董事长徐宏伟指出,中医药产业因政策扶持、社会需求持续向好,但当前中药材行情呈全链低迷态势,价格指数近年波动下行,部分品种因野生驯化、疫情退潮等价格大幅回落,也有品种触底企稳。市场趋势呈现此消彼长:传统集散市场式微,交易向产地转移;品质分化加剧,优质优价渐成共识;商家从"搬运工"向全链条经营转型。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曹海禄提出,中药材产业正经历系统性重构,处于"质量-效率-创新-生态"四维驱动的深度转型期,国内中药材产业将加速从"传统粗放"向"高质量集约"发展。

圆桌对话环节,在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汪启明主持下,中国工业报社副社长、执行总编辑周志懿、湖南农担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扬、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陆兔林、湖南中药材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谢红旗、隆回农业产业化协会会长魏志雄、隆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胡中常就隆回银花与百合产业的提质增效路径、品牌塑造与价值提升、市场拓展与渠道创新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讨。

【责任编辑:何思】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