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山洪泥石流灾情紧急,救援前线分秒必争。国家西北应急救援中心一支由炊事车、淋浴车、宿营车、被装洗涤车、发电照明车、装备维修车等 12 台车辆、1000 余件套保障装备、43 名保障人员组成的战勤保障分队,如同一座移动的“生命堡垒”,高效运转于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他们以精细有力的支撑,成为守护一线战斗力的坚强后盾。这里,坚持与专业汇聚成强大而温暖的力量,稳稳托住指战员们的每一分战力。
子时。保障分队负责人付宗奇正在制定今天的保障计划,装备、运输、给养、油料、物资、住宿、医疗,每一项保障都事关救援活动的战斗力。“保障上多一点细心,前方兄弟们就多一分安全,多一分战斗力。”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营区渐渐安静了,他向营地内看去,只剩下保障队员忙碌的身影。
丑时,轮换下来的队员早已沉入梦乡,营地归于宁静。司务长施养波和他的队员借着灯光,一丝不苟地清点、分装着下一批即将赶赴一线的队员所需的个人给养包:牛肉干、巧克力、功能饮料、肉罐头……他布满血丝的眼睛盯着每一个小包,反复核对,确保每一名一线指战员都有一份能够及时补充能量的给养。
寅时,炊事班长卢有杰轻轻拉开车门,生怕惊扰了宿营车里刚刚轮换下来战斗员们细微的鼾声。他深吸一口气,一头扎进炊事车这方小小的“战场”。锅碗瓢盆的轻响成了黎明前唯一的乐章。在这台“移动厨房”里,他和战友们要在1小时内,让200名即将再次投入生死救援的指战员,吃上一口滚烫的热食。这口热乎气,是支撑他们直面泥泞与未知的最基本力量。而这,仅仅是全天候保障的开始,救援行动持续多久,这缕炊烟就要飘多久。
卯时,货车缓缓驶入国家西北区域救援中心,496箱带着国家消防救援局领导关怀的给养物资顺利入库,两个小时后,这批物资将及时转运至救灾一线,为指战员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辰时。 最后一批队员匆匆咽下早餐,抓起装备奔向现场。保障班长秦建伟的“战场”在宿营车。他熟练开通风窗,将潮湿被褥一件件抱出,晾晒在难得的阳光下。“得让他们回来就能躺下,哪怕只两三小时。”他低语着,仔细喷洒消毒液。清理、消杀、整理……他们如呵护精密仪器般打理“移动休息舱”,为连续作战的指战员守住一方恒温、健康、短暂却珍贵的“舒适区”。
巳时,一名灾区村民蹒跚地走进了临时营地,卫生员梁晓天轻轻地搀扶老人并询问具体情况,得知已感冒发烧数日,他熟练地打开药包,取出对症药品,并细心叮嘱用法用量。受断水断电、交通不便影响,保障人员多次为灾区村民提供医疗、手机充电、农用车修理等服务,生动践行了竭诚为民的“火焰蓝”本色。
午时,车辆装备维修保障人员王旭升从同事手中接过维修工具,侧身挤入狭小的车身连接处,准确找到故障部位,继续他的维修工作。三天来,保障人员已经高效维修40余件套装备,保障了一线救援的装备完好率。
未时,王涛熟练地检查全地形车固定装备的绑带,准备开始他今天第九次装备物资运送——物资是前线的“弹药”,容不得半点闪失。他每天要在窄陡、湿滑的道路上跋涉十余次,运送的物资接近2吨重。车轮碾过的每一道泥痕,都是后方对一线最坚实的承诺。
申时,在无人机操作员李贵成的控制下,一辆挂载着卫勤保障物资的无人机平稳起飞,越过被泥石流冲断的道路,精准降落在队伍所在地点,实现了救援队伍易耗物资的快速补充。
酉时,车辆装备维护员张雄伟正围着淋浴车忙碌。加水、调试水温、清理箱体、检查通风系统……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这台淋浴车,是前线指战员洗去一身泥泞与疲惫、短暂“回血”的“充电站”。“水压得稳,温度得合适,卫生得过关,不能出一点岔子。” 张雄伟额上沁着细汗。他知道,当满身泥浆、筋疲力尽的队员回来,能冲上一个酣畅淋漓的热水澡,不仅是身体上的放松,更是精神上莫大的慰藉。
戌时,医疗保障组在完成营区消杀后开始巡诊。“千淇,你的脚今天怎么样了?我再给你上点药。”“没事,还能坚持。”卫生员细心观察创口,涂抹药品,长时间的高强度救援,指战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伤病情况,均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治疗。
忙碌一天的保障分队指战员,来到马坡乡政府,协力搬运卸载社会捐赠的救灾物资。结束后,他们将返回营区,短暂休整,迎接新一天的战斗。
(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 马静娜 摄影 杨明泽 张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