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雾漫过东演马村的麦浪,当蝉鸣爬上老槐树的枝桠,烟台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青衿济教实践队的学子们踏着晨光走进村庄。他们带着两本“教材”:一本是标注着平仄声调的普通话手册,另一本是绘着宝相寺飞檐的文化图谱。这个夏天,他们要做的,是让乡音与雅言和谐共鸣,让家乡的故事通过标准的普通话,在孩子们心中扎根,铺展成大写的中国。
访古寺察乡音,锚定推普根基
实践队初到东演马村,在与苑庄镇团委对接后,便以宝相寺为核心展开系统调研。队员们先是走访宝相寺管委会,详细记录寺庙的历史沿革、建筑特色与文化传说——从太子灵踪塔的九层八角结构,到佛牙舍利的“慈悲”典故,再到斗拱、回廊等建筑术语的准确表述,为后续教学积累了扎实的文化素材。
图1 实践队成员们在宝相寺实地调研
与此同时,队员们走村入户,与村民拉起家常。在访谈中发现,多数村民能用方言流畅讲述宝相寺的故事,却难以用普通话准确描述“榫卯”“飞檐”等词汇;孩子们在课堂外多使用方言,提到宝相寺时,常因发音不准把“塔尖”写成“塔间”,把“佛像”写成“佛相”。队员们还发现,村里的老物件如李家祠堂的雕花门楣、运河边的古石碑,都与宝相寺文化一脉相承,却因村民普通话有限,这些故事难以被更广泛地知晓。
图2 实践队员们在村里调研村民普通话水平
调研结束后,队员们整理出《宝相寺文化术语普通话对照表》和《村民普通话水平调研报告》,明确了“以宝相寺文化为载体,从生活场景切入”的推普思路。
融古建入课堂,巧传乡音文脉
基于调研结果,实践队设计了一系列融合宝相寺文化的特色课程,以趣味知识的形式,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学普通话的同时,深入了解家乡底蕴。
在口才课上,队员们以宝相寺“回廊传声”为灵感,教孩子们“声音的建筑艺术”,“读‘宝相寺的塔’时,要像爬塔一样,每个字都站稳脚跟——‘宝(bǎo)’要下沉,‘相(xiàng)’要扬起,‘寺(sì)’要收稳。” 还设计了“小小讲解员”环节,孩子们拿着绘有宝相寺全景的卡片,用普通话介绍:“这是‘斗拱(dǒu gǒng)’,就像塔的肩膀,稳稳托着屋檐。”同时结合宝相寺碑刻文化,队员们开设书法课。他们先展示寺庙里的“慈悲”“祥和”等碑刻拓片,讲解字的结构:“‘慈’字的心字底要写得宽,就像佛的胸怀;‘祥’的‘礻’旁要收敛,像塔檐的飞翘。” 孩子们临摹时,队员们同步教普通话发音:“写‘宝’字时,读准第三声,就像笔画的起承转合;写‘寺’字时,声调要平直,像寺庙的中轴线。”一笔一画间,孩子们既练了字,又记住了字音。
图3为实践队员在为孩子们纠正发音
图4 实践队员在教孩子们书法与发音
图5实践队员在教孩子们宝相寺的历史并纠正声调
为了更好了解吸收家乡文化,队员们还开设传统文化课程。队员们用故事串联起宝相寺的历史:从佛牙舍利的传说讲到“慈悲”的含义,告诉孩子们“‘慈’是上声,读时要先降后升,就像故事里的善意慢慢传开;‘悲’是阴平,要读得平稳,藏着对众生的共情”。通过这些特色课程,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标准的普通话,更在心灵深处种下了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种子。
聚声韵展成果,让家乡故事远扬
为检验推普成效,增强孩子们干“敢讲、敢说”的信心,“实践队策划了“心系苑庄,梦想起航”主题汇演,孩子们以家乡文化为核心,排练了一系列朗诵节目。
图6 孩子们在排练普通话朗诵
排练期间,队员们将《大写的中国》与家乡元素结合,指导孩子们朗诵:“我站在宝相寺的晨光里,无比自豪地告诉世界:这是中国的塔——九层八角,藏着千年的故事;我坐在大运河的岸边,无比振奋地呼喊:这是中国的河——岸边的石头,记得宝相寺的风铃……”
针对《我的家乡》节目,孩子们用学到的普通话细数家乡风物:“我的家乡有座宝相寺,塔尖碰着云;家乡的老槐树,听过寺里的钟声;我学会了说‘斗拱’‘舍利’,要把它们讲给远方的人。”队员们逐句调整声调,比如“家乡”的“乡”读阴平,要像炊烟一样平直;“故事”的“事”读去声,要像塔尖一样干脆。
7月28日,晒谷场的临时舞台上,孩子们的朗诵声穿透晨雾。当《大写的中国》与宝相寺的风铃共鸣,当《我的家乡》里的每一个音节都清晰有力,台下村民的掌声与寺庙的钟声交织在一起。有位老人笑着说:“原来咱们这儿的故事,用普通话讲出来这么好听!”
图7为孩子们在用普通话朗诵家乡故事
离别的时候,孩子们把对家乡的热爱写在纸上:“老师,我会用标准的普通话,讲好宝相寺的塔,讲好家乡的故事。”纸页上的字迹虽稚嫩,却像太子灵踪塔的基石,扎实地托举着文化传承的希望。
这个夏天,宝相寺的砖瓦记住了孩子们的普通话韵律,东演马村的麦浪里藏着文化与语言交融的温度。当乡音与雅言在舌尖相遇,当宝相寺的故事通过标准音传向远方,那些清晰的音节里,既有乡土的根,也有走向更广阔世界的力量。(曾梦瑶、卢可馨、高歆芮)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