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羌乡行,挺膺建新功: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学子赴北川开展暑期实践

七日羌乡行,挺膺建新功: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学子赴北川开展暑期实践

来源:鲁网 2025-08-11 15:0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导语

为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大力宣传、积极鼓励广大学子开展“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主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7月20日至26日,四川大学、南京大学联合组成的“砺行羌乡担使命,青春挺膺建新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依托“行走的思政课——北川驿站”实践基地及当地得天独厚的资源,开展为期一周的实践调研。团队成员成员通过参观地震遗址、走访特色产业园、深入民宿农户、对话二十大代表与非遗传承人、访谈村民游客和基层干部等丰富形式,亲身体验北川灾后涅槃重生的伟大实践,深刻感悟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的生动图景,系统探寻灾后重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宝贵经验——“很好的样子”。

图为团队合影

一、齐聚党校明方向,大爱北川共振兴实践伊始,团队参加了“行走的思政课堂——北川驿站”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第二期)见面会。共青团北川羌族自治县委书记刘元元出席并致欢迎辞,全面介绍了北川县情和发展概况;相关领域负责人推介了特色点位资源;北川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贾娅殷切期望各团队讲好北川故事、传播北川魅力、服务北川发展;县委常委、县总工会主席车韵飞在总结讲话中强调,要切身感受北川的沧桑巨变,深刻体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大爱无疆的民族精神。

图为“行走的思政课堂——北川驿站”社会实践团队见面会

随后,各团队间就活动开展及预期目标展开交流。团队负责人李堃涛就此次社会实践的目标展望进行了分享交流。负责人杨嘉鑫在发言时说:“北川是个好地方,我们吃得舒心、住得顺心、调研得尽兴,希望未来六天能够挖掘出灾后重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北川方案。”

图为团队负责人杨嘉鑫、李堃涛在交流会上发言

二、遗址怀殇铭史鉴,展馆承志铸英魂在老北川县城地震遗址,母亲给儿子的五十四封信、屹立不倒的红旗、杂草丛生的废墟......接次出现。遗址之中、国旗之下、纪念碑前,队员们怀着沉痛的心情,为地震中所有逝去的同胞默哀。随后,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馆内展现了党中央坚强领导、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生动诠释了“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的豪迈宣言。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深刻理解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核心内涵。

图为团队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合影

三、探访神秘巴拿恰,共建文明北羌城在羌族特色街区巴拿恰,队员们深入商铺店内,与商店老板、消费游客就灾后重建、经济发展、产业振兴、民生保障等问题展开探讨。随后,队员们走访了位于巴拿恰街区的北川羌族自治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详细了解了北川文明实践矩阵“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建设思路。

图为队员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参观

四、党的代表面对面,一针一线话传承在云珍羌绣生活馆,队员们不仅通过讲解学习了羌绣悠久历史与艺术特色,更亲手体验刺绣技艺,感悟千年羌绣的民族智慧、绣娘数年坚守的初心耐心。

图为队员在云珍羌绣生活馆参观、体验

体验结束后,队员们与北川羌绣省级非遗传承人陈云珍老师开展深入对话交流。震前羌绣传承状况、纹样推陈出新的尝试、平均年龄20-30岁的年轻团队......大家一同回顾了几十年的传承记忆。

图为队员与陈云珍老师对话交流

图为团队在云珍羌绣生活馆合影

五、叩问大禹门前树,品味千年苔子茶在北川苔子茶文化展示中心,队员们了解了北川苔子茶产业的悠久历史。从古道上马帮驮茶的艰辛印记,到如今“北川苔子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熠熠生辉,苔子茶早已融入羌族的民族血脉,茶文化也成为了北川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为队员在北川苔子茶文化展示中心聆听讲解

随后,队员们与羌族罐罐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苔子茶产业基地负责人牛义贵老师进行了对话访谈。牛老师为我们讲解了“5·12”地震前后茶产业的发展轨迹与成效。从之前单一低效的采摘、浅加工与外运流程,到如今已经形成标准化种植、精细化加工与品牌化营销的完整链条,深山里的“绿叶子”一步步成为了乡亲们致富的“金叶子”。

图为队员与牛义贵老师对话交流

在擂鼓镇盖头山羌茶部落,队员们追寻茶农的足迹,一路跋涉来到海拔近1100米的“羌茶部落研学基地”最高峰,深入田间地头,近距离观察苔子茶叶并简单体验采摘过程。

图为队员在茶园体验采摘

六、叶脉深处力集聚,田间地头有乾坤在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四川康养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队员们走进车间厂房参观调研。该公司基于传统中药材做出开拓性尝试:创新产品种类,自主进行产品研发。通过来自五湖四海的企业订单与深耕产研融合的科技创新,北川的传统中药材也得以在更大舞台上绽放异彩。负责人说,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中医药传统产业焕发新生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为队员参观康养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车间

七、入门访户见真章,围坐访谈话振兴在石椅村,队员们深入村民家中,对话民宿经营者,与乡亲们围坐访谈。村民们告诉队员们,如今乡亲们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幸福,在村“两委”的带领下,石椅村的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迈上了振兴路。

图为队员在村民带领下参观“一米菜园”

一家民宿的经营者告诉队员们,作为来自外地的“新村民”,石椅村以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对待他们,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和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为他们解决了众多经营、落地问题。

图为队员与新村民、民宿经营者交流

八、临危受命谋重建,薪火相传齐振兴在石椅村老支书王庆保家中,队员们聆听他讲述震后重建的感人故事。地震过后,大岩路几乎全部坍塌,重建工作严重受阻。面对经济、交通等多重困难,他临危受命,毅然接过村支书的接力棒,扛起了灾后恢复重建的重担,带领全村干部群众,秉持“要想富先修路”的发展思路,迅速恢复大岩路,发展文旅产业,壮大村里的集体经济。

图为队员与王庆保老支书交流

在与现任村党支部书记陈爱军交流中,队员们被他“我是全村人的陈爱军”、“要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村支书”的赤子情怀和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十五年中长期发展规划”深深打动。

图为队员与陈爱军书记交流

九、组织慰问共总结,青春献策助发展调研尾声,共青团北川县委书记刘元元等一行莅临实践团驻地慰问指导。团队系统汇报了实践成果,点赞了石椅村作为“云朵上的羌寨”在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刘元元书记高度评价了团队深入一线、躬行实践的扎实作风,充分肯定了学子们“用脚步丈量北川大地,将论文写在北川大地上”的实践态度。他强调指出石椅村具有文旅资源的巨大开发潜力,殷切希望团队成员积极发挥青年才智和高校平台优势,助力提升北川文旅知名度和影响力。团队成员们一致表示,将踊跃参与“我为北川献一策”活动,为北川发展、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图为各位领导慰问团队

十、结语:行践羌乡担使命,青春著就新答卷七日羌乡行,团队亲历北川从废墟中崛起、在振兴路上奋进的壮丽图景:石椅村绿水青山铺就振兴底色,新县城展现崭新气象,苔子茶香沁润富民产业;团队聆听北川人的感人故事:陈爱军书记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坚守发展梦想,陈云珍老师以“绣花功夫”守护并发扬光大民族瑰宝,王庆保书记在危难时刻展现的责任担当……收获颇丰。下一步,团队将深化提炼此次实践成果,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总结视频等资料,着力总结、凝练灾后重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互促共进”可复制、可推广的“石椅样板”“北川方案”,持续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华章。

图为团队合影

图片:唐浩博文字:苟珂洛、沈飞宇、向鸿轩审核:李堃涛、杨嘉鑫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