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第37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金牌得主范斯喆凯旋庆祝仪式在海亮外语中学报告厅举行。市委市政府致贺信,市委书记金进富、副市长童云英出席。
贺信指出,范斯喆同学此次摘金,实现了诸暨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零的突破,希望范斯喆同学以此为新起点,真正成为一名勇于创新、勇敢探索、勇毅前行的栋梁之才,也希望海亮高级中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双提升”。
海亮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黎红出席致贺表示,这枚沉甸甸的金牌,闪耀着范斯喆同学个人的智慧、才华与努力,也标志着海亮高级中学连续三年培养出学科竞赛国际金牌选手,成为海亮教育“因材施教”育人理念与培养体系的又一璀璨勋章!
海亮教育科技服务集团总裁陈军伟致辞并主持仪式,在诸暨市委、市政府的高位引领下,海亮教育一定积极响应时代号召,服务国家需求,矢志不渝,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伟大事业持续奋斗,作出更多贡献!
现场还举行了“三连冠”点亮仪式。范斯喆及教练组代表黄志刚参加仪式并上台发言。
连续三年斩获金牌 海亮创县域中学国际竞赛记录
此前,海亮高级中学的范斯喆代表中国队以全球第三的成绩摘取IOI金牌,实现海亮连续三年培养国际竞赛金牌得主的成就,海亮也是全国县域中学中唯一达成该成就的学校。
在IOI竞赛中,中国的地位堪比在乒乓球界的地位。截至2025年,中国(不含港澳台,以下同理)一共获得146枚IOI奖牌,其中106枚金牌、28枚银牌、12枚铜牌,金牌以及总奖牌数量位列第一。
左一为范斯喆
虽然中国队表现优秀,但是其中鲜有县域高中学生的身影。2015年-2025年我国共有37位IOI金牌得主,包括范斯喆在内仅有两位县域中学学生。他不仅以全球第三的成绩拿下金牌,也成为诸暨历史上首位获得IOI金牌的学生。
近三年,海亮高级中学在五大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不俗成绩,连续三年获得三枚金牌。其中,史皓嘉更是连续两年以满分成绩问鼎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梳理2023年至2025年间中国学生在五大国际赛事的金牌分布,仅有海亮高级中学、上海中学和成都七中三所学校实现连续三年出现国际金牌获得者的成绩。
贺信强调,海亮教育要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价值追求,扎根诸暨、放眼全国、走向世界,着力抓好教育质量攀升、教育机制优化、教育生态构建,进一步做大规模、做强特色、做靓品牌,真正成为中国民办教育的引领者,努力为诸暨高质量发展再立新功。
王黎红表示,海亮教育将秉承“因材施教”育人理念,以贯通完善的培养机制,让每一个学子都在自己的“赛道” 上通向光明前途和出彩人生。
贺信指出,系统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发展,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诸暨面向AI时代、优化教育生态、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与时代课题。
海亮高级中学以培养数学与科学领域的创新人才为目标,五大学科竞赛成绩位居浙江前列,构成其竞赛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学校构建起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以“数理科技”特色为引领,“五大学科”创新课程与数理拓展课程并重的课程体系。体系化的课程体系搭配上由金牌教练、特级教师、北大清华等名校毕业的青年储备教练组成的教练团队,着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比如数理思维训练课程由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师联合开发,聚焦高考与学科素养,通过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系统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能力和科研素养。
从清北到哈佛、从AI到智驾 竞赛奖得主成为尖端科技人才
五大青少年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不仅是“天才们”的顶峰相见,也是国家基础教育水平和拔尖人才创新培养的衡量标尺。近些年,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技术频现突破,而人才是背后的重要战略因素。
追溯当前科技产业与学术界的领军人物,不少人都曾在青少年阶段崭露头角。比如,OpenAI 首席科学家 Jakub Pachocki 曾获 2009 年 IOI 银牌,主导了 GPT-4 等重要研究;估值 40 亿美元的 Cognition AI 三位创始人均为 IOI 金牌得主,团队共拥有 10 枚金牌。
这种情况也出现在智能驾驶、量子信息等领域。小马智行 CTO 楼天城、量子信息学家蒋良、数学家肖梁与韦东奕,均从国际竞赛走向商业、科研前沿。更年轻一代的金牌选手正进入清华、北大、麻省理工等顶尖高校,在量子物理、深度学习等领域深耕,成为未来创新的重要储备力量。
在就业市场高科技领域人才供需矛盾尤为突出。据猎聘发布的《2025上半年人才供需洞察报告》,AI和汽车相关岗位人才需求增长最快,在细分岗位搜索算法工程师人才紧缺指数最高。世界经济论坛预测,在2030年前就业市场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网络以及网络空间安全等领域的技术技能需求预计增长最快。分析思维、认知技能、创造性思维仍是前五大关键核心技能。
部分企业直接表示有竞赛相关经验的人选会更加分。据21世纪经济报道,黑翼资产人士表示,在用人标准上,公司更青睐深刻理解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技术的,或有ACM/IOI/NOI/Top Coder/Kaggle等算法竞赛获奖经历会更加分。
当尖端人才逐渐成为未来竞争的“筹码”之一,对其的识别与培养也尤为重要。数学家丘成桐接受《教育家》杂志采访时曾表示,学生通过中考、高考等统一模式成长,高校再从中遴选优秀者,这种机制虽能高效选拔大批人才,但难以孕育具有卓越创造力的学者。
近些年,国家和地方层面不断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系统培养,逐步构建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贯通式选拔机制。比如,“强基计划”面向有志于服务国家战略、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英才计划”则联动高校与科研机构,提前介入中学生培养;北京则实施“翱翔计划”、上海开展“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重庆实行“雏鹰计划”……
从兴趣到天赋落地 县域金牌得主如何诞生更多
天赋需要被发现,更需要被开发、被培养,不然再好的天赋也有可能被淹没在尘埃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督学褚宏启曾发表文章表示目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还存在培养目标偏差、识别方式单一、培养模式滞后、体制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
目前国内拔尖人才识别多以知识性测评为主,部分学校、机构引入更多维度对学生发展潜力进行精准识别。海亮拔尖人才培养学校竞赛主任汪澍琦表示,“我们引入与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度合作的学习力测评系统,从注意力、自制力、反应力、思维性等方面综合评估学生潜力,结合知识测评提升选拔精准度。”
拔尖人才培养并非“拔苗助长”,而是让幼苗成长在适合他的土壤中。纵观众多杰出的大学者,他们的成长之路大多是跳跃式的。汪澍琦表示,“常规的“6+3+3”学制并不适合学有余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海亮教育小初高学段贯通培养体系,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合适的学习阶段,让学生更好地发展,并且不同学龄段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汪澍琦表示,小学重在兴趣启蒙,不应过度拔高知识灌输,将知识融入到课堂游戏中从而夯实基础。初中会分模块拓展知识,进而让学生全面了解学科竞赛内容。高中则全面加深知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会冲刺竞赛奖项。同时海亮拔尖人才培养学校也会邀请学姐学长来分享竞赛相关知识、学习方法以及自己所研究领域的前沿科技。
范斯喆哲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际竞赛的题目会更加灵活,不是单纯套用公式、多训练就能掌握的。我们在日常学习和训练中,教练也更侧重我们开放性思维,经常考验大家类似于“抱紧急转弯”的题目。
但竞赛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天才们”进行最强大脑的对决,而是让更多人获得思维的锻炼和解决问题的意志力。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曾在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致辞中说,我们敬佩连续四届奥林匹克竞赛获得金牌的选手,并不只是因为他惊人的数学才能,更多是因为在这段时间里,他在对目标不懈的追求中所表现出的意志力和决心。
一块金牌背后绝非仅依靠天赋就可以实现的,更需要学生的自律和毅力。而在数年竞赛训练中能坚持下来的其实也是一部分的学生,在学校看来这种坚持难能可贵,而放弃也不是一件坏事。“竞赛学习并非遥不可及,所有学生都可尝试。它跟普通的文化课的学习是不一样的,不光能锻炼思维、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培养克服困难的习惯和毅力,这些都是宝贵的收获。”
拔尖人才的培养并非独立于主流教育体系之外,而是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协同发力。比如海高的拔尖人才培养,学校既要负责顶层设计,如拔尖学生选拔、小初高学段贯通一体化培养体系建设和优化等;同时也是拔尖人才培养基地,负责具体的落地实施。
海高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学生个体情况,制订“一生一课表”的定制化培养方案,以五大学科竞赛为抓手,设计“一体、两翼、多通道”升学路径(以高考为主体,竞赛和强基计划为两翼)。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兼顾文化课与竞赛的同时,推动五育并举。
海亮连续三年产出金牌选手成绩,也让更多人看到县域中学的可能性。县域不缺学生,缺的是课程、资源和老师。目前海亮教育团队积极开展乡村振兴行动,为县域培养有拔尖创新潜质的学生,助力多地县域学子在竞赛中摘金夺银,帮助多所县中实现清北升学突破。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