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清晨,蒙城县板桥集战斗纪念馆前的广场上,歼-6战机的银灰色机身在朝阳下泛着冷光。涡阳县局20余名退役军人党员代表列队站定,军装笔挺的身影与战机形成一幅跨越时空的对话——七十余年前,这里的战士们用步枪和手榴弹抗击日伪军;如今,钢铁战机守护着他们曾誓死捍卫的家园。
“献花篮,整理缎带!”随着口令声,两名退役军人党员抬着缀满白菊的花篮,迈着正步走向革命烈士纪念碑。缎带上"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的金色字体,在晨光中格外醒目。全体人员脱帽肃立,三鞠躬的刹那,风穿过纪念馆的松柏,仿佛传来当年新四军冲锋的号角。
走进纪念馆展厅,玻璃柜里的步枪、军号、绑腿布带着战火的余温。“1940年秋,彭雪枫将军率领新四军第四师在这里打响板桥集战斗,以不足两千人的兵力,抗击五千余名日伪军的进攻......”讲解员的声音穿过时空,墙上的作战地图上,红色箭头依然锐利如刀。在《拂晓报》展柜前,泛黄的报纸上“打走日本帝国主义”的黑体字依然滚烫。当时报社就设在马背上,战士们一边打仗一边办报,油墨味混着硝烟味,成了最提神的“清醒剂”。其中一名退役军人党员掏出手机拍下报纸版面,“这才是真正的“战地宣传”,咱们现在的工作劲头,得向老前辈看齐!”
从展厅出来,大家又回到歼-6战机前。阳光掠过机翼,在地面投下巨大的阴影。“当年彭雪枫将军说‘军人要像钉子一样,钉在哪里就守在哪里’。”退役军人党员们不约而同地挺直腰板,望着战机的眼神里,有对历史的敬畏,更有对当下的笃定,“我们退伍不褪色,在岗位上也要做那颗最硬的钉子!”
硝烟散尽,精神永存。这个“八一”,涡阳烟草人用脚步丈量红色土地,用倾听连接峥嵘岁月,让军人的赤诚与担当,在新时代的征途上,始终滚烫,永远鲜活。(陈颖翾)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