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看湖南|汉学家湖南行:在“文学之乡”读懂中国乡村文学

中国日报看湖南|汉学家湖南行:在“文学之乡”读懂中国乡村文学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09 15:0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日,来自西班牙、塞尔维亚、伊朗等国的12位汉学家走进湖南省益阳市清溪村,探访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周立波的故乡及其文学遗产,探讨中国乡村文学如何走向世界并引发全球共鸣。

这场为期多天的活动以“在世界文学地图上发现清溪”为主题,汉学家与湖南作家共同参与,交流畅谈文学的在地性与世界性。

清溪村是作家周立波的故乡,也是其代表作《山乡巨变》的创作背景地,如今已成为新的文化地标,每年吸引超百万游客前来旅游打卡。

汉学家们参观周立波故居。
湖南省作家协会清溪书屋揭牌仪式。

近年来,当地将周立波故居修缮一新,还建设了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以及由当地居民管理的22家作家清溪书屋。这些书屋通过展示经典文学作品,向命名书屋的作家、出版社及相关机构表示敬意,深受大家的喜爱。

汉学家们认为这是一次“将文学复活”的真实体验。“我感觉自己仿佛走进了多年前读过的那些中国小说的篇章里,”塞尔维亚汉学家约万诺维奇·安娜说,她15岁就开始阅读中国文学作品,为其中对乡村生活的描绘所深深陶醉。“清溪村的环境与我读书时想象中的景象如出一辙。”

全球汉学家文学译作书架启用,汉学家捐赠中国文学译本。

活动期间,全球汉学家文学译作书架正式启用,这些汉学家现场捐赠了签名版中国文学译本。匈牙利汉学家宗博莉·克拉拉捐赠了一本1951年的周立波《暴风骤雨》(匈牙利语版),该书于匈牙利布达佩斯出版。

博莉·克拉拉曾获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青年成就奖,在与中国文学打交道的20多年里,她研究和翻译了众多中国文学作品,其中包括莫言的《蛙》和余华的《活着》。

据克拉拉介绍,中匈文学翻译的浪潮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第一批匈牙利留学生来到中国,开始了解并译介中国文学,促进了中匈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她的老师就是其中一员。

在中国最古老、最负盛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岳麓书院举行的“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座谈会上,汉学家们和湖南作家、教授交流了他们对本土文学如何跨越国界的见解。

“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座谈会在岳麓书院举行。

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唐浩明表示,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源于古代思想家和诗人,也受到现代改革家的影响。“湖湘文化既承载了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也在交流互鉴中融合了全球智慧。”

西班牙汉学家高伯译是中国文学资深翻译家,译介中国文学作品已有三十年经验,他强调了中国与西班牙之间的长期文化联系。“早在1650年,儒家经典就被译成西班牙语并为西班牙国王所珍藏。”

“我从小就痴迷于中国文化,”高伯译说,“通过翻译,我感觉自己与其他文化联系在一起。”他补充说,中国文学正通过日益增长的翻译在国际上蓬勃发展。

对于这些汉学家和作家来说,这次探访经历也让他们体会到,在地性的故事往往也承载着世界性。

“真正的好文学是一种共情的艺术,”宁夏大学民族学博士毕业的埃及汉学家白鑫说,“一个故事越是能扎根本土,就越是有可能引起全球共鸣。”

突尼斯汉学家哈立德表示,在阿拉伯语国家,本土与全球之间的联系日益显现。“由田野和乡土历史包围着的村庄揭示了乡村文学的本质,看似本土的故事往往蕴含着普遍的真理。”

湖南省作家协会原主席王跃文指出,有关中国乡村变迁的生动故事承载了人类的共同情感,具有广泛的感染力。“从贫困到繁荣,从落后到进步——这是全人类共同的道路。”王跃文说。

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主任张洪斌强调,“在地性”是具体的生活经验,是写作者的坐标;“世界性”则是被看见、被理解、被对话的可能。“世界性”是对“在地”的一次次重新发现和深情回望。翻译不是把一部作品“改装出口”,而是一次深刻的理解和再创造,中国作家与汉学家之间更是文学意义上的共同缔造者。

《中国日报》8月9-10日第9版‌截图。

(中国日报 何纯 郭研奇 编译 朱友芳 张钰欣)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