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健康产业再发力:MitoQ与京东达成框架合作,抗衰科技入华提速

中新健康产业再发力:MitoQ与京东达成框架合作,抗衰科技入华提速

来源:鲁网 2025-08-08 14:1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日,新西兰知名细胞健康科技品牌MitoQ与京东健康达成合作,标志着这一新西兰国民健康品牌,将为中国的高净值用户提供更精细、个性化的健康抗衰服务。

MitoQ这一名称,源自于其联合创始人、剑桥大学线Mike Murphy教授——正是他研发的MitoQ分子,首次实现了对线粒体的靶向干预。如今,超25项人体临床实验,900余篇文献已证实,这一分子对干预衰老进程具备积极影响。

这背后,藏着怎样的科学突破与市场逻辑?

一、剑桥科学家突破,靶向提升线粒体功能

MitoQ分子的研究核心——线粒体,被誉为细胞中的“能量工厂”,提供了人体约95%的能量,尤其在心肌、骨骼肌、脑神经元等高耗能组织中作用关键。当线粒体功能衰退,心血管、免疫系统、神经、肌肉等功能都会开始出现异常,进而诱发衰老表征。

MitoQ联合创始人Mike Murphy教授的突破在于,利用线粒体内部带有负电荷、并且脂溶性的物质可以轻松穿透线粒体膜的特性,实现了靶向干预:通过碳链将传统抗氧化剂与三苯基膦阳离子(TPP+)连接,使其携带正电荷,在线粒体内部富集,释放抗氧化剂清除线粒体内自由基。

翻阅官方科研数据,在对60岁以上中老年群体的对照实验中,每日摄入20毫克MitoQ分子的小组,6周后在心血管、神经反应、肌肉力量等多个维度均出现不同程度提升,线粒体内自由基下降24%。而传统抗氧化剂如辅酶Q10,即便忽略吸收损耗和生物利用率差异,也需要近1000毫克,才能达到同等效果。

二、线粒体干预成风口,MitoQ深耕中国市场

作为世卫组织认证的12大衰老标志物之一,线粒体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MitoQ分子的发现,更让这一领域的研究加速推进。

相较于近年来热度更高的NAD+、PQQ等成分,MitoQ分子在人体临床研究数量上,已逐渐建立起优势:25篇相关人体临床文献发表,30余个实验在进行中,还被评为“临床研究最深入的衰老干预物质”。其创始人Mike Murphy教授则入选英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健康医学年度影响力50人”。

在新西兰国家当地,MitoQ已经成为本地人最受欢迎的膳食补剂品牌之一,近年来乘着全球老龄化风口,MitoQ更以“MitoQ+X”模式开辟了靶向衰老干预的新路径。通过不同成分配比,旗下产品矩阵实现了“1+1>2”的协同效果,今年电商活动期间,MitoQ姜黄素pro、MitoQ+奶蓟草分别登顶平台抗炎品类、护肝品类榜首,呈现“断层领先”态势。

深耕中国市场的决心,在MitoQ的商业布局中也愈发清晰。MitoQ与京东健康签署了三年联合框架协议,目标GMV达3亿元人民币。这一仪式在两国政商界代表的共同见证下完成,成为中新健康科技领域深化合作的缩影。

MitoQ全球CEO Mahara Inglis则表示,借助京东健康的供应链优势,品牌将更快触达中国消费者,响应升级的健康需求——这正是MitoQ国际化战略的关键一步。

三、老龄化社会到来,长寿或将成为新常态

据世界人口发展动态显示,自2005年全球迈入老龄化阶段后,65岁及以上老年群体规模已突破8亿人。权威预测,到本世纪中叶这一数字将倍增至16亿,本世纪末占比更将攀升至25%。

在此背景下,MitoQ洞察到银发经济的巨大潜力。全球抗衰技术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突破600亿美元,其中线粒体靶向领域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9.2%。

随着MitoQ与哈佛医学院、牛津大学、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浙江大学等全球顶级机构开展的近25项人体临床试验的持续推进,其引领的线粒体相关创新技术,有望成为预防医学和主动健康管理的核心方向。

深耕中国市场的过程中,MitoQ始终践行国际化战略与科技承诺。近期还与国际权威医学平台梅斯医学(MedSci)联合发布的《MitoQ线粒体靶向科技与健康老龄化学术报告》,成为全球首份聚焦线粒体靶向抗衰的权威白皮书。报告指出,85%的中国消费者在选择健康解决方案时,高度依赖“科技+认证”双重信任体系,这与MitoQ“科学为本”的品牌理念高度契合。 

正如MitoQ品牌方在发布会上所言:“中国有约3.1亿人受衰老相关问题困扰,他们迫切需要提升健康寿命(Health Span)而非单纯延长寿命(Life Span)。MitoQ将持续探索科学路径,让长寿成为人类的新常态。”

从剑桥实验室的分子突破,到中新合作的市场实践,再到Pro系列新品的精准干预,MitoQ正以线粒体科技为纽带,连接科研创新与大众健康需求,为全球老龄化挑战提供着兼具科学性与实践性的解决方案。(完)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