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普法赋能乡村振兴 旬邑织密基层法治网—西安培华学院探索高校普法新范式

青春普法赋能乡村振兴 旬邑织密基层法治网—西安培华学院探索高校普法新范式

来源:鲁网 2025-08-08 16:3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强则民族强。近日,西安培华学院法学院 “明法・夏日” 实践队深入陕西旬邑,以 “长效合作 + 载体创新 + 专业实践 + 技术赋能” 的 “四维” 普法体系为抓手,嫁接新时代 “枫桥经验”,将高校法治资源转化为乡村治理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法治力量。

校地协同筑根基 构建长效法治生态

“法治建设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高校与地方携手,才能让法治种子在乡土扎根。” 在旬邑县团委座谈会上,团县委书记池文博与西安培华学院法学院负责人共同启动 “校地法治共建行动”,明确 “培育 200 名乡村法律明白人” 的目标,通过定期交流、资源互通,为乡村法治建设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

为让法治服务更接地气,实践队联合当地蒲公英爱心公益志愿者协会打造 “法治蒲公英” 品牌,形成 “高校研发内容 + 协会落地执行 + 志愿者联合培训” 的协同模式。培华学子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法律法规转化为 “方言段子”“身边案例”,培训志愿者深入村组宣讲。“大学生讲的防诈故事,俺们老人听得懂、记得牢,现在接到陌生电话,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不是骗子’。” 旬邑县留守老人王桂英的感慨,道出了普法实效。

智慧司法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在旬邑县司法局,年处理咨询超 3000 件的 AI 智能法律咨询系统让实践队深受启发。队员们发挥专业优势,为张家村电商直播间嵌入 “法律风险自检” 模块,帮助农户在直播带货中即时规避虚假宣传、知识产权等法律风险,让 “指尖经济” 在法治轨道上稳健发展。

创新载体破壁垒 法治服务直达民心

“大叔,买东西遇到缺斤少两咋办?《中华人民共和国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给您撑腰!” 在旬邑县土桥镇集市,实践队员用当地方言讲解法律知识,结合集市交易场景发放印有法治标语的脸盆、布袋等实用物资 2000 余份,覆盖商贩 200 余家。“赶集学法律,还能领奖品,这样的活动咱爱参加!” 村民李建国的话,道出了 “集市普法” 的吸引力。

针对农村法治需求 “点多面广” 的特点,实践队深入太村镇 200 余户家庭,聚焦耕地保护、养老诈骗等痛点。“一杯奶茶钱就能骗光养老钱?” 队员王涵以真实案例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手把手教老人安装国家反诈中心 APP,37 位老人当场完成注册。“孩子们上门讲法,比看电视、听广播清楚多了,心里踏实!” 村民张大爷说。

在留守儿童占比 42% 的胡同同村,实践队创新 “游戏 + 普法” 模式,通过折纸游戏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 未成年人保护法》。当 10 岁的小亮在折纸上写下 “拒绝欺凌” 时,队员们同步联动学校开通校园维权通道。“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播撒法治种子,才能守护他们健康成长。” 实践队指导老师说。

专业实践淬本领 传承红色法治基因

“现在开庭!” 在旬邑县人民法院指导下,实践队选取宅基地纠纷案例开展 “模拟法庭”,学生们分别扮演审判长、辩护人等角色,完整还原庭审流程。“不仅学会了法律条文,更懂了怎么用法律化解矛盾。” 参演学生李雨桐说。这场活动吸引百余名村民观摩,让大家直观感受到 “法在身边”。

“调解要通心气,更要守法理。” 全国模范调解员、土桥镇司法所所长张东红向实践队员展示 28 本调解卷宗,传授 “三心调解法”(耐心、细心、同理心)。在他的指导下,队员们现场观摩宅基地纠纷调解,深刻理解 “枫桥经验” 中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的精髓。“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用法律帮群众算清‘明白账’。” 队员焦思睿在笔记中写道。

红色基因是法治信仰的根脉。在马栏红色革命基地,实践队聆听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 “以法护航革命” 的故事;在三反博物馆,村史党史档案展现着 “扫盲破蒙昧” 的奋斗历程。“老一辈用知识照亮前路,我们用普法点亮乡村。” 队员们表示,要让红色基因与法治精神在乡村振兴中同频共振。

青春作答显担当 法治之网赋能振兴

15 天的实践中,实践队发放普法手册 5000 余份,开展专题课堂 4 场,覆盖群众 3000 余人,建成 5 个长期服务基地。通过 “77 事变观影”“国家安全法宣讲” 等活动,将爱国情怀与法治信仰深度融合,让 “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的理念深入人心。

如今,旬邑大地上,“四维” 普法范式已初显成效:校地合作的 “根系” 持续延伸,创新载体的 “枝叶” 愈发繁茂,专业实践的 “果实” 惠及民生,技术赋能的 “清泉” 滋养发展。正如当地干部所言:“高校青年带来的不仅是法律知识,更是一套可复制的法治赋能方案,为乡村振兴装上了‘法治引擎’。”

青春之力托举法治梦想,乡土中国孕育振兴希望。西安培华学院的实践证明,当高校智慧与基层需求精准对接,当青年担当与法治精神同频共振,便能织就一张更具韧性的基层法治网,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法治动能。

供稿:翟屹晨

供图:徐晨哲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