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嘴山:多元发展模式让红利流进村民腰包

宁夏石嘴山:多元发展模式让红利流进村民腰包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08 15:1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标准化奶牛养殖场里机器嗡鸣不息,智慧农机在田间往来穿梭,村民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作为宁夏石嘴山市“万企兴万村”行动的代表之一,石嘴山市先农养殖有限公司以“循环农业”为纽带,通过土地流转、就业带动、产业联动等多元发展模式,让发展红利流进村民腰包,成为民营企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从2011年通过出租土地年收入4.8万元,到2021年靠奶牛托管、场地出租年增收36万元,村集体腰包越来越鼓,发展底气也越来越足!”惠农区红果子镇宝马村党支部书记彭学芳的话,道出了村企合作发展的良好势头。

故事要从2007年说起。这一年,先农养殖落地宝马村,以畜牧业为核心,铺开了涵盖牲畜饲养、生鲜乳收购、饲料生产的产业链。2011年,企业与村子试水合作:土地出租为村集体带来首笔年收益4.8万元,这笔钱当即化作村民的医疗保险补助,让大伙先尝了甜头。2014年,合作向深里走——村企携手发展“一村一品”奶牛养殖业,推行奶牛托管模式,既让养殖户开展标准化养殖,有效降低风险,又拓宽了增收路。如今,先农养殖已与宝马村、银河村等7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及惠农区残疾人联合会签订奶牛托管合同,每年分红达57.3万元。

村民任小玲的生活变化,正是这场合作的生动缩影。2013年,随着牧场化经营转型,她把自家的奶牛托管给牧场,自己成了挤奶工。后来经培训学会电脑技能,如今已是牧场资料员。“除了分红,每月还有稳定工资,既能顾上家,又能活出价值,日子美得很!”任小玲话语里的幸福感藏不住。

“奶牛托管”让村民变“股东”,土地流转则“转”出了增收新赛道。对土地盐碱化严重的海燕村来说,企业的到来更掀起了一场“土地革命”。“企业砸下真金白银改良土壤,几年下来,土地肥力不断上涨。2023年每亩田地租金也从200元涨到300元。”惠农区燕子墩乡海燕村党支部书记马守芳算起账来,眼里闪着光。

在村民心里,这片曾让人心焦的盐碱地正透着新生机。“我在地里帮着干活,一年干四五个月,能挣1万多元钱。现在地肥了,钱包鼓了,日子更有奔头了!”村民杨生军笑着感慨。

据先农养殖副总经理吴韶儒介绍,目前,企业已累计流转宝马村、下营子村、海燕村等周边村庄土地1.35万亩,种上玉米、苜蓿等作物,一条“种植——养殖——加工——有机肥——种植”的绿色循环链已然成形,让土地“活”起来、资源“转”起来。

“我们从三方面帮大家增收,土地流转每年支付420万元,惠及1400多户,户均增收2800元;固定用工120多人,夏季农忙时能有200人,一年工资支出约700万元;和7个村集体、残联合作搞奶牛托管,每年分红近60万元。”吴韶儒说,企业还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帮农户降成本、提效率,让种田更划算。

此外,惠农区政府还依托先农养殖农业产业化优势,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模式,建立集“自治区专家服务工作室”“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农业技术服务团队工作室”于一体的惠农区现代农业科技人才示范基地。截至目前,基地已培育专业团队5个、“土专家”40名,培训高素质农民2600人次、农村实用人才1500人次,为乡村发展攒足了“智”力。

(中国日报宁夏记者站 胡冬梅)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