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中华文脉,共筑天下大同——《群书治要》大同公益讲习会圆满举办

赓续中华文脉,共筑天下大同——《群书治要》大同公益讲习会圆满举办

来源:鲁网 2025-08-07 12:1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为推动文化建设正本清源、守正创新,2025年8月2日至3日,《群书治要》传统文化公益讲习会在大同市图书馆圆满举办。本次讲习会主讲老师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群书治要》传承工作委员会主任刘余莉教授;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秦芳;剑桥大学博士、博士后聂菲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博士罗嘉羽;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博士刘震寰;中国人民大学硕士丁一芝。讲习会由大同市文旅局指导、大同市图书馆主办、大同祥和国学书院承办,美国南加州大学硕士刘懿霄与大同市祥和国学书院李婷婷担任主持。

会议伊始,刘余莉教授代表《群书治要》传承工作委员会向大同市图书馆赠送书籍,由大同市图书馆馆长陈来义接受书籍并授予藏书证;大同市祥和国学书院院长姜晋鹏向委员会赠送书法作品,《群书治要》传承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芳老师代表委员会受赠。大同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郑建新致欢迎辞。

专题讲座环节,刘余莉教授围绕《心态改变命运》作精彩讲演。刘教授指出,每个人自身身心调和,才能达到家庭、企业、学校、团队和睦,进而达成社会和谐。要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如《中庸》所言,圣人处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的境界;一般人以礼为节度,调伏烦恼,能够达到“发而皆中节”之和的状态。面对逆境要认清其本质,明白每个人都会面临挫折,但挫折不会永存。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要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经验、方法与智慧,承接并延续道统,断恶修善,转烦恼为智慧,方能转祸为福。处理压力时,要养成正确的视角,无私利他,随缘而不攀缘,学会知足常乐。幸福之道在于转怒为恕,口不出恶言,夫妻之间用心感受对方的需要,从自身做起,教导子女养父母之身、心、志、慧,从孝亲尊师培养学习传统文化的根,以期枝繁叶茂,收获幸福美满的人生。

秦芳副教授通过梳理《群书治要》中“人文化成”重要经验的发展规律,提出中华文明之所以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于其一以贯之的传统,传大人之学、文脉赓续的道统,化黎民百姓为圣贤君子,成就华夏生生不息。自羲农炎黄运用六十四卦认识天地万物规律,并运用规律创造人文,于日用云为的生活需要中融入道德人伦为核心指导,教化人们效法天地开启明德,从一身到一家,从一家到一国,从一国到天下,中华民族走过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秦芳副教授提出,值此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黄金年代,中华儿女继承往圣绝学,必将成就幸福人生、和睦家庭、和谐社会、富强国家,乃至造就全人类和平美满的共同梦想。

聂菲璘博士以《提升道德修养,成就五福人生》为题,结合五福的内涵,深入阐释了德福一致的思想理念。她提出,少私寡欲、心存仁德是延年益寿之方。“天命无常,唯德是与”,要谨防骄奢、一切恭敬,在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中以“志于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依道而行、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是最为康宁的状态。追求圣贤人生的目标,在通过明明德与亲民、教民,自觉觉他,共同走向至善圆满。聂博士指出,顺应四时规律生活起居,不受嗜欲污染,才能拥有健康安宁。“德者本也”,修养美德是一切福祉的根本。“此心若正,无不是福;此心若邪,无不是祸。”在德福一致背后起作用的是因果规律。通过梳理《群书治要》中对有关德福一致作用原理的阐述,聂博士将因果规律总结为六大特性——必然性、普遍性、相应性、历时性、放大性、变易性。只有厚植道德根基,方能成就五福人生。

罗嘉羽博士的报告主题是《选择智慧与幸福人生》。罗博士指出,人生是由无数个选择所决定的,幸福来源于正确的选择,而正确的选择智慧和认知,从传统经典、圣贤文化而来。她立足《群书治要》等经典,从外择和内择两个方面展开阐述,强调外择的成功建筑在内择的基础之上,择业、择偶、择师、择友根本在于智慧、福德的综合结果,一定要反求诸己,提升德行修养,让自己的言行举止都合于道德仁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只有福慧提升、内在充盈,才会感召外在的善缘。罗博士认为,人生的所有抉择归根到底在择念,有了正确的思想,才有好的言行,由此才会形成好的习惯、造就良好的性格,最终塑造一个幸福的人生。

刘震寰博士围绕《修身不怠,持志不改》的主题,与大家分享了徐幹《中论》中的人生智慧。他对徐幹和《中论》做出概述,指出学人应学习徐幹聪慧勤奋、好学不倦;秉正独立、不负门风;以道立身、正己化人;积极入世、匡时济世的人格特质。《中论》集徐幹思想之大成,体现了“阐弘大义、敷散道教”的“文以载道”本质。结合《中论》中的内容,刘博士从信心、志愿和实修三个方面介绍了学习传统文化、切实利益生活的要素。信心来自于相信自己,人人都能通过学道成圣成贤。“知者不以变数疑常道”,要相信圣贤经典,深解义趣,慎择明师,一门深入。为学要立定志愿,“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人与人境遇渐异的原因在于志向不同,所以立志须志存高远,志在圣贤,志在利国利民。在实现志向的过程中,要谨防懈怠,淡泊欲望,克己明志。深入学习经典应做到知行合一,以“用乎己”的态度时刻自我观照,警惕因循懈怠,积极改过迁善,自省纳谏、虚己亲贤,方能真正朝着修养道德、回归本性的目标前进。

丁一芝老师以《从慎独思想谈传统文化中的诚敬之道》为题进行讲习。《中庸》有言:“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志于大道的有德之士即使在隐蔽的地点、细微的情节,也仍然戒慎恐惧、自我修省,不会做与心性相违背的事。她指出,慎独的独不仅指身体上的独居独处,更指人内心的意念。“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修学之人要清楚并控制自己的起心动念,重实质而不重形式,才能效法天地平等无私之纲纪,做到君臣有义、父子有礼、夫妇有恩、交接有分,恰当地处事待人接物。丁老师认为,培养诚敬需要从孝亲尊师扎根,由格物入手,时刻提起耻心、畏心和勇心。要积极地从自身的修为开始,在面对各种社会关系时都用上慎独功夫,真诚无私,推动社会风气转向以诚相待、和乐互爱。

本次讲习会吸引了社会各界贤达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传统文化爱好者300余人参会。会场座无虚席,听众热情高涨。原平儒学会负责人梅宇君指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刘教授带领的《群书治要》传承工作委员会像照亮人心的一道光,希望大家共同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传承和弘扬好。大同市正德书院院长路碧霞表示,为期两天的讲习会是一场文化的盛宴,作为传统文化的受益者、践行者,要深入经典研习、坚持依道而行,让自己活成行走的经典。原中国人民银行大同分行监察室主任、大同市祥和国学书院老师杜恒分享,讲习会使他认识到,《群书治要》是治国理政的思想宝库和经验集成、守护文化命脉的重要载体、为政以德的生动教材、伦理道德的教科书、参与全球治理的思想资源。他呼吁,在这波澜壮阔的民族复兴大潮中,每个人都来弘扬推广这部沉积千年的智慧宝典,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普照大众、洗涤世界的勃勃生机。传统文化爱好者、受益者,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贾霞与大同府文庙研究院张佳鑫结合自身修学,分享了她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前行力量、确立人生方向的经历,期许大家都能切实践行传统文化,迈向光明与希望。

王芳副主任总结,讲习会虽然即将结束,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永远在路上。刘教授带领委员会成员从不同角度演说了幸福人生之道,秉持修身为本、教学为先的原则,学习、讲解并力行着经典中的圣贤教诲。“德不孤,必有邻”,在学习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志士仁人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深入圣贤经典、润泽华夏大地、利益世界人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天下大同。(文 | 丁一芝  图|刘震寰)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