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在指导老师冯婷副教授的带领下,广东财经大学绥江玉影实践团走进四会庄家7美术馆,参观庄家翡翠展览、与庄家翡翠首席设计师林少凡深度对话并观摩其创作过程,深入探寻玉雕艺术的创新表达路径,为四会玉器产业年轻化传播积累鲜活素材。
图 1庄家7美术馆外景
上午,实践团成员首先参观了庄家7美术馆内的翡翠展览。展厅内,一件件融合传统韵味与现代美学的翡翠作品错落陈列,既有线条流畅的珠宝、摆件,也有设计精巧的首饰,生动展现了庄家翡翠“以玉为媒,传续文化”的品牌理念。
图 2绥江玉影实践团成员认真欣赏玉雕作品
在美术馆讲解员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仔细观察每件作品的工艺细节,从玉雕的题材选择、纹饰设计到色彩运用,感受玉雕大师的不同风格。团队成员不时驻足记录,用镜头捕捉作品中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精彩瞬间。
图 3绥江玉影实践团成员听取美术馆工作人员讲解
庄家7美术馆工作人员提到,美术馆始终走在艺术前沿,通过举办艺术展,促进四会玉雕与石雕、版画等其它形式的美术作品破圈结合,以此吸引更多希望感悟艺术的年轻群体。同时,美术馆还会不定期开展艺术讲座,邀请不同艺术行业的大师前来讲解艺术前沿资讯,为玉雕创作提供新灵感。布展方式上,庄家7美术馆亦做出了创新,采用裸展的方式展出价值不菲的玉雕作品,打破传统布展方式上玻璃所带来的隔阂,令观众能够更加近距离地欣赏玉雕作品。
图 4庄家7美术馆展出的玉雕作品
参观结束后,实践团与庄家翡翠首席设计师林少凡展开深度访谈。访谈从其艺术历程切入,林少凡娓娓道来自己从油画创作转向玉石雕刻的心路历程。“早期的油画创作奠定了我的美学基础,而翡翠的温润质感与文化厚度,让我找到了更适合表达东方哲学的载体。”
他坦言,最初接触玉雕时也曾经历迷茫,直到来到庄家翡翠,才真正实现材料表达自由,将思想融入到玉雕中,打造出具有思想高度的作品。
针对年轻消费群体,林少凡提出“精准对接”理念:既要考虑年轻人的消费能力,推出轻量化、个性化的小件作品;也要贴合其思想潮流,在设计中融入国潮元素、情绪符号等。“年轻人不是不喜欢玉文化,而是需要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解读。”林少凡讲到。
图 5实践团成员与林少凡大师开展访谈
图 6林少凡大师认真听取实践团成员提问并耐心解答
访谈尾声,林少凡以自身经历勉励实践团成员:“我坚持六年在玉雕之余研习水墨画,最终才实现《十二生肖》中水墨与玉雕的融合。年轻人要有敢想敢做的干劲,更要有深耕细作的耐心。”这番话让团队成员深受触动,对“工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图 7指导老师冯婷副教授、实践团全体成员与林少凡大师合影
下午,实践团走进庄家翡翠创作空间,现场观摩林少凡大师与团队的创作过程。工作室里,林少凡大师手捧翡翠原料仔细观看,反复揣摩,依据翡翠的特性设计合适的雕刻方案,用行动诠释“料工相得”的玉雕之道。
图 8实践团成员记录林少凡大师工作瞬间
在雕刻空间,不少雕刻师正手持刻刀,仔细操作,根据玉石的天然纹理调整雕刻角度,原本抽象的构思在指尖逐渐化为具象的图案。实践团成员用镜头全程记录下这一过程,从草图绘制到精细雕刻的每一步,都成为展现玉雕师“将灵感落地”的珍贵素材。
图 9实践团成员认真记录翡翠雕刻过程
图 10绥江玉影实践团成员与美术馆工作人员合影
此次庄家7美术馆之行,是绥江玉影实践团深入四会玉雕艺术核心圈层的重要实践。通过与林少凡大师的深度对话及创作现场的沉浸式观察,团队不仅深化了对玉雕产业的认知,更获取了大量贴近年轻群体的传播灵感。下一步,实践团将整合访谈与观摩成果,持续完善纪录片与IP设计方案,助力四会玉器产业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赢得年轻市场。
(通讯员:许文轩 曾昕然 李钰麒)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