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源于1915年,前身是由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办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也是中国第一所培养水利人才的高等学府,开创了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先河。
2025年8月2日,河海大学110周年校庆校旗传递活动在上海浦东张闻天故居举行。河海大学校长郑金海、张闻天外孙女张秀君女士、河海大学校友及2025级上海新生代表齐聚活动现场。活动期间,河海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海大学张闻天故居校友之家揭牌仪式同期举行,河海大学也捐赠设立“闻天图书角”,陈列《张闻天选集》与河海红色校史文献,全心打造“行走的红色课堂”。
照片后这座青砖灰瓦的院落,正是张闻天同志的故居,青年张闻天在1917年负笈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在河海校园与沈泽民同志相遇,相熟,革命的火种就在那时点燃!历史变迁、沧海桑田,今日,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祝桥镇,在梧桐掩映下的张闻天故居,我们迎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追忆。
郑金海校长在讲话中回顾了河海大学与张闻天同志的深厚精神联结。1985年学校建立张闻天生平陈列室、1990年张闻天铜像揭幕、2000年设立“张闻天班”、2015年建成的全国第一个张闻天陈列馆现已成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次河海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海大学校友之家在张闻天故居挂牌意义深远。未来,这里将成为河海大学重要的“红色课堂”,常态化组织师生、校友研学,感悟张闻天崇高品质,坚定理想信念,加强校友联系交流。同时,此次活动也是河海大学110周年校庆校旗全球传递的重要一站,不仅传承了河海大学的红色基因,也展现了新时代河海人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
活动当天,在青砖灰瓦的院落里,80岁高龄的张闻天同志外孙女张秀君女士亲临现场,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并致辞。面对故居跨越百年的木窗棂、她感慨万千。1917年,她的外祖父正是从这里出发赴南京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求学,最终一步步成长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以张闻天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挂牌为背景,河海大学也是第一次将迎新座谈会搬离南京校园,河海大学校长郑金海与14位上海新生代表进行了面对面畅谈。以“学长”身份寄语新生担当起未来治水强国征程中的创新使命。
“你们站在了历史的坐标系上,未来治水强国的征程需要你们的创新与担当。”
“河海之所以被誉为‘红帽子大学’,正是因为张闻天等革命先辈在此点燃革命火种。治水救国、治水报国、治水兴国、治水强国,需要代代相传。”郑金海表示,张闻天的革命足迹与母校的科技报国传统形成跨越百年的呼应,新一代学子恰逢学校110周年校庆,是历史的见证者与传承者。
在2025级上海新生座谈会环节,郑金海用三个“首次”定义活动深意:“首次异地迎新,首次在红色教育基地迎新,首次提前一个多月带新生触摸河海精神。”“你们在开学前就站在了历史的坐标系上。”郑金海表示,2025年河海大学共录取了35名上海新生,这些新生将亲历10月27日的110周年校庆。郑金海还以学长的身份给新生送上了三句赠言:“一要自信自强,胸怀国之大者;二要专注求索,追求创新卓越;三要笃行实干,躬身实践。”
座谈会现场,14位新生代表畅谈理想。校长以“学长”身份倾听,回应同学们的关切。毕业于上海中学的李宇晨,即将入读河海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他谈到“大学需要主动探索”时,郑金海表示肯定,“勇于自主探索,完成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正是大学的重要一课。”毕业于上海市控江中学的韩一您追问水文前沿方向:“如何与新兴科技结合?”郑金海以雅鲁藏布江开发为例向他解析:“人工智能大数据正重构水文领域,急需包括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的‘四预’系统复合型人才。”上海市向明中学的宗宁智选择了物联网工程专业:“我想把传感器装进水利工程,让大坝会‘说话’!”郑金海点赞其思维:“数字孪生水利正需要万物互联的‘眼睛’。”
这场座谈会选址张闻天故居,寓意深远。郑金海:“在此设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是要将爱国报国的红色基因注入育人血脉。”
据河海大学上海校友会会长石小强介绍,河海大学在沪校友人数已超过一万人,从三峡工程总工到亚投行金融专家,遍布水利、金融、管理等多元领域,未来将通过“校友之家”持续助力新生成长。
作为110周年庆祝活动的主要环节,河海大学全球校旗传递活动7月27日抵达上海站。随后一周,校旗以“河海风华,荣耀浦江”为主题,开启了一系列贯穿上海的精神巡礼。在中共一大旧址,校友们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回溯河海的红色基因;在外滩防汛墙前,水利工作者讲述上海城市水安全治理的“河海贡献”;在方厅水院,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规划蓝图与校旗交相辉映,彰显新时代河海人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上海熙人文化传媒汇编整理)
学校相关老师透露,为庆祝这一光荣时刻,河海大学宣布自2024年10月27日至2025年10月27日,校旗从南京出发,覆盖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全球传递,与全球校友和关心河海大学发展的朋友们共同庆祝并迎接建校百十周年。河海大学也将以110周年校庆为起点,锚定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构建以水科学为基础的跨学科创新体系,为保障国家水安全,引领全球水生态治理,做人类文明工程师而不懈奋斗。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