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薪火相传实践小队的十余名队员,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与探索热忱,踏上了前往苏州沙家浜景区的红色实践之旅。这场暑期实践并非普通的参观游览,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红色教育沉浸式体验,让队员们在历史长河中真切触摸红色印记,深度感悟革命精神的深厚底蕴。
步入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外界的喧闹瞬间被肃穆氛围取代,仿佛穿越时空回到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通过海量历史照片、珍贵革命文物与详实文字记载,馆内系统展现了新四军与沙家浜人民的抗战历程:从1939年新四军东进抗日的决策部署,到1941年反“扫荡”斗争的艰苦卓绝,再到抗战胜利后军民同庆的感人场景,清晰呈现了那段浴血奋战的历史脉络。参观结束后,实践小队随即开展游客调研活动。队员们在纪念馆出口、景区主干道等区域,向不同年龄层的游客分发问卷,内容涵盖对沙家浜抗战历史事件的知晓度、革命精神内涵的理解及参观后的收获等。此次共回收有效问卷186份,结果显示:85%的游客了解沙家浜“军民抗日”的基本史实,但仅32%能准确说出1941年反“扫荡”的关键细节;90%的游客认为红色景区对传承革命精神有重要作用,但近半数表示“缺乏深度讲解”影响理解效果。调研结果为后续红色教育传播方式优化提供了参考。
正午时分,烈日炎炎却未减实践小队的热情。当队员们抵达可容纳2000人的芦苇荡露天剧场时,现场已座无虚席。随着一声炮响划破宁静,实景演出正式开场。茂密芦苇丛中硝烟骤起,红色信号弹升空,新四军战士乘坐挂满芦苇伪装的木船从水道疾驰而出,船头战士举枪向“日军”阵地射击,木桨激起的水花飞溅水面,再现了当年战斗场景。
剧场工作人员在演出间隙介绍,这场演出以150多亩天然芦苇荡为舞台,配备32艘水上道具船。为精准还原历史,团队走访了12位健在老战士,记录战斗细节,甚至参照1941年航拍图复刻芦苇密度。演出结束后,全场观众起立鼓掌,经久不息的掌声既是对表演的肯定,更是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
沙家浜风景区研教宣策部的陈经伦站在芦苇荡边,望着远处随风摇曳的青纱帐,向身边的队员们娓娓道来近年来景区在红色文化传承上的创新实践。“红色故事不能只停留在书本里、展板上,我们不仅要‘讲好故事’,更要‘活化历史’,让年轻人真正触摸到那段峥嵘岁月的温度。” 他的话语里满是对传承工作的热忱与思考。
为此,景区精心打磨的“芦苇荡研学路线”早已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重要纽带。沿着当年新四军隐蔽作战的路线蜿蜒前行,一路上的体验项目都藏着设计者的巧思。“包扎伤员”环节里,孩子们接过的不仅是绷带与纱布,更是医护人员在战火中与死神赛跑的责任担当——志愿者会细致讲解战时急救知识,再让大家在模拟伤员的配合下练习包扎,当指尖触碰到模拟血浆的粘稠感时,不少孩子脸上的嬉笑渐渐变成了凝重。而“划桨突围”项目则将战场的紧张感拉满,在狭窄的水道里,孩子们需要听着“枪声”指令协调划桨节奏,既要避开芦苇丛中的“暗礁”,又要快速突破 “敌人”的包围圈,亲身实践中,当年军民携手在芦苇荡中与日寇周旋的智慧与勇气变得可感可触。
这样沉浸式的体验,让红色教育不再是枯燥的说教。据陈经伦介绍,仅去年一年,这条研学路线就接待了超过5万人次的青少年团队。看着孩子们在结营时认真写下的研学日记,里面有对革命先辈的敬仰,有对团结协作的感悟,更有对今日幸福生活的珍惜,他深知,这些创新举措正在让红色基因以更鲜活的方式融入年轻一代的血脉。
“以前在课本上学到‘传承革命精神’,总觉得是个宏大而遥远的命题,不知道该从何做起。”队员王诗婷在分享感受时眼中闪着泪光,“但今天,当我看到那件带着嫁妆补丁的军服,看到实景演出中战士们的英勇无畏,突然明白,记住每块补丁的温度、每道刻痕的重量、每个故事的细节,就是最好的传承。”她的感悟引发了所有人的共鸣,大家围坐交流当日收获,笔记本上记录着详实的见闻与思考,手机中存满了定格历史瞬间的照片,将红色记忆与实践感悟一一留存。
本次沙家浜红色实践活动通过“参观+调研+体验”的形式,实现了历史认知与现实思考的结合。实践小队队长徐嘉钰表示,将基于调研结果,整理沙家浜革命故事素材,通过校园宣讲、新媒体传播等方式,助力红色历史细节的普及。红色精神的传承不仅需要铭记历史,更需要以青年力量推动其在新时代的鲜活传播,让革命薪火在实践中持续传递。(徐嘉钰)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