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青锋•星火新程”实践队:在通江的红色土地上点亮“青马”炬火

“强国青锋•星火新程”实践队:在通江的红色土地上点亮“青马”炬火

来源:鲁网 2025-08-06 12:2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盛夏七月,西南财经大学“强国青锋·星火新程”实践队赴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开展“青商耘梦”三下乡调研活动。实践队依托“新财经+思政”教育理念,为当地学子开设财经素养、科技应用、红色文化等多类型课程,助力革命老区教育发展,推动资源下沉;深入走访基层社区,考察革命老区新时代民生发展现状;考察学习红色旅游资源考,筑牢实践队成员理想信念之基,以理论视角探索旅游资源发展新路径。

“超前”讲堂:以青马之光拓少年视野

实践队首站来到通江超前外国语学校“超前大讲堂”,为高一年级全体学子举办讲座。

首先,工商管理学院团委副书记、实践队指导老师张亚秋从西南财经大学基本情况切入,以数据可视化方式展示“西财魅力”,激发了同学们对大学生活的热情。他鼓励广大超前学子以梦为马,树立远大理想,争取早日走向高等学府,成为“强国建设”的栋梁之材。现场学子就“西财的中外合作项目有哪些?”“文科生适合报考哪些专业?”等问题提问,张亚秋逐一解答,现场互动频繁。

(图为张亚秋在通江超前外国语学校开展现场宣讲。实践队供图)

“同学们平时买可乐,为什么大瓶装比小瓶装更划算?”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王腾宇以生活场景开篇,带来《每个人身边的财经科学》讲座。他巧用贴近同学们生活的讲解方式向同学们介绍经管类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向,为同学们开拓新的视野。“王博士的讲解让我感觉经济管理等学科不再高高在上,而是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生活的点点滴滴里。”受访同学说道。

(图为博士生王腾宇与学生互动探讨财经案例。实践队 供图)

接着,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生董静怡进行名为“财经报国:我的航天情缘”的线上分享,向同学们介绍了她在硕士期间参与“天宫一号”设计的宝贵经历,为学子们呈现了学科交叉的新视角。针对同学们职业规划困惑,董静怡从一位大姐姐的角度,用“喜爱可迎万难”鼓励同学们可以像使用AI工具辅助学习一样,在探索中找到兴趣与专业的结合点。 “大学不是终点,而是用知识探索世界的新起点。”

(图为硕士生董静怡分享跨界科研经历。实践队供图)

最后,实践队本科生王铱、方佳怡向同学们分享大学生活并进行现场解答,用朋辈交流的轻松形式,让即将踏上大学生活的同学们对未来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全体同学对西财充满向往,进一步点燃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灌浇出同学们对大学生活的梦想之花。

小班课堂:科技与财商的生动实践

结束讲座后,实践队成员为同学们献上精心打磨的财商教育与素质拓展课程。

在“AI+工商蓝特色小班”课上,实践队成员孙晓婷从高三学子“熟悉Python但缺乏Office技巧”的实际需求出发,系统讲解了Word排版、PPT设计的实用技能。“Ctrl+E能快速填充数据,Alt+F4可以关闭当前窗口……”她设计的“快捷键快问快答”游戏,让课堂气氛瞬间活跃。

而在“财商少年思政同行”课堂,弋承熙从“通江银耳的品牌价值”切入,讲解“供求定律”的同时,融入“银耳白如雪,良心红似火”的思政理念:“财富创造既要懂市场,更要守初心。就像当年红军在川陕苏区开展经济建设时,既注重发展生产,更坚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

此外,黄德良的“红星耀巴中”思政课、高子然的“大学与梦想”分享课等,也从不同维度丰富了学子们的认知。实践队成员还通过“明信片交流”等形式,与学子建立长期联系,持续提供学业指导。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小班课上与学生互动。实践队供图)

牌坊社区:在烟火气里寻找基层治理密码

结束了支教活动,实践队转场壁州街道牌坊街社区。这里曾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如今却成了远近闻名的“幸福社区”。走进社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荣誉墙”:“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四川省基层治理示范社区”等奖牌依次排列。

在牌坊社区的爱心生活超市,整齐排列的货架上摆满了各类食品和生活必需品,这是一家隶属社区集体经济项目的超市,自2020年10月29日开业以来便成为了社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的治理秘诀就藏在‘三个五’里。”经社区工作人员介绍,“顾客消费100元,5元用于贫困救助、5元用于基层治理、5元用于集体经济,剩下的85元是成本,净利润的15%反哺社区。”她所说的“三个五”,指的是社区集体经济项目“爱心生活超市”的运营模式。这种‘公益+经济’的模式,既解决了民生需求,又激活了社区内生动力,很值得总结成案例。

随后,队员们探访了社区的“健康驿站”。据了解,社区联合医院打造“15分钟健康圈”,不仅提供基础诊疗,还针对老年人开展慢性病管理。社区的“废弃用地改造停车场”和“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也让实践队师生眼前一亮:牌坊街社区为通江县中心,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但受限于地形影响,一片区域长期作为废弃土地。社区将其整改为收费停车场,为社区进一步创收;在政府的帮助和社区收入日益增加的背景下,社区的老旧小区现已增加电梯,进一步便利了居民生活。社区领导创造性地建设了“爱心食堂”,规定80岁以上老人免费,60岁以上老人及儿童享受低价,效益显著,已被多家媒体报道。

基层治理不是‘一刀切’,而是要‘切准脉’。牌坊街社区的实践,为乡村振兴中的公共服务优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红四旧址:在历史现场叩问初心

实践队首站来到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青砖灰瓦的建筑前,“赤化全川”石刻在晨光中泛着深刻的历史质感。在纪念馆工作人员引导下,队员们首先观看了红色党史学习教育短片——《川陕壮歌》。短片结束后,跟随讲解员,队员们走进“文献陈列厅”“兵器展厅”和“英烈纪念堂”。讲解员介绍道:“馆内收藏了800余件革命文物,每一件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故事。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会说话的文物’,让年轻人记住,红色基因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

参观结束后,实践队与纪念馆党支部展开座谈。当实践队成员提出“线上线下双轨联学”设想——每月开展“云党课”邀请博物馆专家线上讲红色故事、每季度联合策划“重走红军路”研学时,纪念馆宣教部老师眼睛一亮:“我们正愁红色教育形式单一!去年我们排演的‘红色情景剧’,还原了战士们在战壕里互相鼓励的场景,观众站在‘战壕’里听‘战士’诉说,不少人当场落泪。这种‘沉浸式’教育,或许能给高校提供新思路。”

烈士陵园与银耳博物馆:在传承中看见未来

实践队的行程转向“精神传承”主题。队员们来到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这里是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安葬着2.5万余名烈士,其中无名烈士超1.7万名。铁血丹心广场上,“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巨型雕塑巍然矗立;英勇烈士纪念碑前,队员们敬献花篮。

接着,实践队走进中国通江银耳博物馆。作为“中国银耳之乡”,通江银耳已有1000余年种植历史。在“银耳人家”展区,一件件老物件诉说着变迁:竹编的耳架、木制的烘干箱、泛黄的种植笔记……队员们注意到,博物馆里专门设置了“红色银耳”展区。“当年红军缺医少药,银耳因富含胶质被视为‘滋补圣品’,常被用来照顾伤员。”讲解员说,“现在,我们把银耳产业和红色文化结合,开发了‘红色银耳羹’‘红军粮’等文创产品,去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

结语:星火不灭,征程正远

从金融启蒙到目标浇灌,从科技认知到理想塑造;从牌坊街社区的温暖实践,到红色资源新发展的创新探索—“强国青锋·星火新程”实践队的数日行程,写满了青春与时代的双向奔赴。正如实践队指导教师张亚秋所说:“三下乡不是‘完成任务’,而是‘双向赋能’。青年在基层读懂中国,基层也因青年焕发活力。”

正如实践队成员所说:“这个夏天,我们与通江的约定刚刚开始,未来,我们将持续谋求校地协同发展,让青春在强国建设的征程中绽放绚丽之花。”(王铱 弋承熙 黄德良 方佳怡)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