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畔漉金”实践队:以青春之力探寻澄泥非遗传承与创新之路

“澄畔漉金”实践队:以青春之力探寻澄泥非遗传承与创新之路

来源:鲁网 2025-08-06 12:2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7月27日,为探寻澄泥文化背后的故事、技艺与传承发展之路,曲阜师范大学“澄畔漉金”社会实践队赴山东省盐窝镇老街长巷及黄河窑开展非遗传承实践活动。实践队以“传承黄河口非遗,融合青春创意”为宗旨,通过实地探访、技艺体验、创新设计等环节,深入挖掘澄泥泥塑工艺的文化内涵,探索传统非遗与高校特色相结合的传承新路径。

图为黄河澄泥的非遗传承地。薄鹏炜 供图

7月25日清晨,“澄畔漉金” 实践队队员走进盐窝镇老街长巷,站在刻有 “黄河澄泥,千年匠心” 的木刻匾额的黄河窑门口。队员们走进黄河窑,当地的澄泥泥塑传承人张伟和妻子张锦霞,掀开泥缸上的棉布,露出里面的澄泥,张伟老师抓起一把澄泥,在掌心揉捻成球,向队员们介绍:“这泥得经过三筛三滤,再暴晒半年,才能有这般细腻。”队员们围坐在木桌旁,跟着张伟老师学习揉泥。刚开始,澄泥在队员们手中容易开裂或变形。张锦霞老师在一旁指导,她的指尖有常年揉泥留下的薄茧,手把手教队员们塑形,告诉队员们:“手腕要稳,力道得匀。”最终,经过两位老师的细心教导后,实践队员渐渐领会到揉泥其中的技巧。

图为张伟老师指导揉泥技巧。薄鹏炜 供图

7月27日,“澄畔漉金”实践队队员走进盐窝镇老街长巷的另一处工作室,工作室主人是42岁的创新手艺人刘梅。刘梅老师介绍,澄泥技艺起源于宋代,黄河口的泥沙因含有独特矿物质,烧制后会呈现出蟹壳青、鳝鱼黄等天然色泽。

图为刘梅老师讲解澄泥草编。薄鹏炜 供图

在刘梅老师的介绍下,队员们对泥塑的历史渊源以及如何完善泥塑产品有了更具体的认知,也对制作出饱含校园特色的泥塑文创充满期待。同时,队员们期待通过自身努力,更好地发扬学校文化与特色,展现曲园学子与曲园的正面形象。

图为实践队队员合照。薄鹏炜 供图

7月27日傍晚,“澄畔漉金” 实践队队员们坐在盐窝镇老街长巷的石阶上,结束了此次社会实践,此次探访让队员们对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有了更深认知:直观感受到澄泥与的艺术魅力。实践队队长薄鹏炜表示,后续将通过举办创新作品展、开设工艺体验工作坊、开展校园讲座等形式,系统推广这种传统传统艺术,让更多人尤其是青年群体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创新理念。将推动更多传统工艺走出博物馆,融入现代生活,为文化传承注入持久活力。(毛宗哲)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