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职院学子深入晴隆用“语言+技能”的方式,助力乡村振兴

黔西南职院学子深入晴隆用“语言+技能”的方式,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鲁网 2025-08-04 15:3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当普通话遇见非遗,古老技艺在青春接力中迸发时代新声。

阿妹戚托小镇广场上,一群身着志愿者服装的青年学子正全神贯注地模仿着彝族非遗传承人的舞步。跺脚、转身、击掌,简单的动作在整齐划一的节奏中焕发出蓬勃生机——这是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职教筑梦,技语同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晴隆县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的动人场景。

图为队员们在和非遗传承人文安梅老师学习“阿妹戚托”舞蹈

2025年7月15日—7月28日,这支由青年学子组成的队伍深入黔西南腹地,开启了一场 “推普+非遗+技能” 的双向奔赴。他们以普通话为沟通桥梁,向非遗传承人拜师学艺,让阿妹戚托舞蹈、彝族绣花等技艺在语言赋能中焕发新生机。

当青春脚步踏入阿妹戚托小镇

清晨的雾气尚未散尽,推普实践队已抵达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阿妹戚托”舞蹈被誉为“东方踢踏舞”,其以足击地的韵律承载着民族记忆。学生们围坐在传承人身旁,用普通话记录下每个舞步的名称含义,将“洗麻纱”“播种”等生产生活场景的舞蹈意象转化为可传播的教学文本。

图为队员们和“阿妹戚托”演员们交流舞蹈中的舞步名词

“以前只在纪录片里见过这种舞蹈,今天亲手触摸到绣着火焰纹的舞衣,才真正感受到它的温度。”护理专业学生郭丽在笔记本上仔细标注舞蹈动作的普通话发音要点。在传承人指导下,队员们用手机录制舞蹈分解教学视频,并配以普通话讲解,为后续非遗课堂积累素材。

“推普+非遗”:创新融合的双向赋能

在光照镇学校教室,一场别开生面的 “双语非遗课” 正在进行。队员们带领孩子们用标准普通话朗读非遗中的词汇,同时保留方言发音作为文化参照。

图为队员正在为孩子们上课

图为老师与孩子的互动

团队将非遗技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普通话课程,既解决了术语传播障碍,又保留了文化精髓。

叩访匠人:记录即将消逝的技艺密码

为抢救性保存非遗记忆,队员们跋涉至晴隆的布依族村落。与村民进行交谈,对布依族村落里的手工技艺进行记录。面对学生们的镜头,很多老人第一次用普通话夹杂方言的方式讲述藏在自己身上的祖传手艺。生物工程系学生郭高娅认真记录着每个细节:“老人家的方言里有‘柊叶’‘苏麻籽’‘万寿’‘雀鸟’等特殊词汇,我们通过对照实物建立普通话词库,让这些濒临失传的技艺能被更多人理解。”团队整理出包含57项非遗术语的对照手册,并标注国际音标,为后续学术研究提供珍贵资料。

图为队员在走访布依族村寨里的村民

另一支分队拜访了多位布依族刺绣手工艺人。当看到绣娘用针线“书写”记载民族迁徙史的“无字天书”时,学生们深受触动:“我们用普通话转译纹样中的历史密码,把‘洪水滔天’‘兄妹成婚’等创世传说写成短视频脚本,让沉默的纹样开口说话。”

图为队员在与刺绣手工艺人交谈

图为队员在与刺绣手工艺人交谈

破译与转码:普通话激活非遗基因

在光照镇的儿童活动站,推普课堂变身非遗文化解码场。队员们播放自制的PPT:队员们用当地话和普通话分别为孩子们进行绘本演绎。

图为队员在为孩子们演绎编写的ppt绘本

“这叫‘语言转码’,把方言承载的传统知识转化为现代学科语言。”队长周俣烯介绍团队独创的教学法。他们借鉴其他地区服务队的经验,在教孩子们朗诵《三字经》时,插入布依族古歌的普通话译文,让经典文本与民族文化产生共鸣。

最令人惊喜的是,留守儿童小琳用流利的普通话讲述布依族水稻的传说:“水稻在最后可以变成草木灰,就像妈妈的怀抱,守护着糯米的清香...”这种跨越语言障碍的文化表达,让在场队员热泪盈眶。

搭建传播桥梁:从乡村教室到广阔天地

“职教筑梦,技语同行”社会实践队在晴隆绿茶业有限公司搭建的 “技能直播间”里,一场别开生面的双语直播正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黄薇身着布依服饰,用普通话介绍晴隆是中国茶籽化石的发源地,晴隆茶叶的历史渊源等,又用地道方言喊出“晴隆是茶树原产地,独有的地理环境,欢迎来晴隆”的亲切邀约。这种 “专业术语普通话+情感沟通方言” 的模式,使当日茶业销量较平时增长三倍。

图为队员们搭建的直播间

在茶产业基地,队员们将茶农口述的 “土法制茶技艺”转译为普通话版生产标准,帮助企业直播人员进行直播指导及专业术语的普通话培训。语言障碍的消除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茶厂负责人表示,普通话培训后,线上咨询转化率提高了20%。

文化星火的青春接力

夜幕降临,阿妹戚托小镇广场燃起篝火。大学生与村民们手拉手跳起新编的“推普版”舞蹈,普通话口令与彝族跺踏声交织成和谐韵律。“学好普通话,是为了让世界听懂我们的文化。”队员杨龙在和阿妹戚托的演员们交谈中说。

推普实践队的足迹已遍布晴隆县5个乡镇,累计采集非遗术语200余条,开发课程17课时,惠及群众800余人。当青春力量注入文化传承血脉,那些曾囿于方言的地方智慧,正通过普通话的桥梁,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这把由普通话点燃的文化薪火,终将在更多年轻人手中,照亮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