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有凤凰古城,北有凤凰古镇”。在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距离县城45公里的凤凰古镇,宛如一颗镶嵌在秦岭山间的明珠。一条760余米的古街贯穿其中,两旁矗立着148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徽派古建筑,98对清代马头墙高低错落,粉墙青瓦间点缀着莲花、兽脊或龙头的屋脊装饰,尽显秦风楚韵,被誉为“汉江古镇活化石”。
古镇的魅力不仅在于建筑,更在于其中生生不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造纸坊、铁匠铺、丝织店、酿酒坊……竹篾编制、古法酿酒、手工熏肉、冶铁造器,无不凝聚着柞水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近日,西安石油大学“声声予你”实践团深入凤凰古镇,对这些珍贵的非遗技艺进行了深度调研。
一、岁月沉淀,酒香绵长
“声声予你”实践团走进了省级非遗工坊——博盛荣酒坊,探秘古法酿酒技艺。酒坊第五代非遗传承人姜孝林,带领实践团参观了整个酿酒流程。酒坊坚持延续古法酿酒工艺:纯粮酿造、传统大曲、手工操作、地缸发酵、看花择酒、分级储存、洞藏陈化。精选谷粮,利用大秦岭腹地得天独厚的优质水源,酿造纯粮固态大曲酒,后期不添加其他成分,保持传统酿造原浆酒的特色,酒坊酿造出的酒体清香纯正、醇厚绵软、甘润柔和、余味爽净。
在整个过程中,最特别的是“地缸发酵”:将陶缸埋入地下,利用缸壁肉眼不可见的“蜂窝”缝隙储存的微生物菌群,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独特而丰富的香味。姜师傅打了个生动的比方:“就像家里老人不用酵母粉,而用老面引子发面蒸馍做锅盔,那个香味是独特的,这就是古法的魅力。”
图1 姜师傅呈现地缸发酵的独特优势
酿出的新酒还需经历时间的洗礼——陈化。为了延续酿酒传统工艺的精华,完善原浆酒陈化的工艺流程,提升原浆酒及基酒品质,姜师傅得到国家地质公园柞水溶洞的支持,在溶洞群设藏酒洞一处。天然藏酒洞内具备常年恒温、恒湿、通风的储酒条件,长期储存原酒,洞内生成了丰富的微生物菌群,原酒在洞内存放数年,酒体不断产生更多的香型物质。步入恒温恒湿的藏酒室,一排排陶缸静静矗立。姜师傅解释道:“用陶缸长年洞藏的酒体更加细腻、香型丰盈而醇厚。就像人一样,酒也需要成熟。刚酿出的酒是‘青涩’的,需要在避光通风的陶缸里存放3到5年,让低沸点的杂质挥发,酒体变得醇厚协调,才算真正成熟。”
在交流中,姜师傅还深情讲述了凤凰古镇的历史变迁:这里曾是汉水最北端的水旱码头,古称“三岔河”,因“南船北马、东盐西铁”的商贸格局而繁华。1812年改名“凤凰嘴”,2003年正式更名为“凤凰古镇”,并成功注册品牌,由此形成“南有凤凰古城,北有凤凰古镇”的格局。姜师傅表示将始终坚持古法酿酒工艺,利用好“凤凰古镇”自主品牌优势,推动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有效融合,促进农民就业、创收致富,为振兴地方经济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姜师傅本人就是从成功企业家转型为村支书,一心带领乡亲们致富,守护这份非遗酿酒文化不断向下传承。
二、猜拳行令,雅俗共赏
中国传统酒文化之源远流长,“手势酒令”(划拳、猜拳等)最早见于唐代皇甫嵩的《醉乡日月》。清代的俞敦培所著《酒令丛钞》就有洋洋四卷。足见饮酒行令、划拳唱歌的风俗,是有历史文化传统的,也是极富民俗特色的一个亮点。据悉,近年来商洛出土的商,周时期的樽,卤,觥等酒器证明,商洛酒文化历史至少已有了四千多年,而商洛人饮酒表现出了明显的娱乐性。实践团重点探访了酒坊内的“柞水酒令坊”。这里陈列古朴,酒香氤氲。姜师傅自豪地介绍,他成功将“猜拳柞水酒令”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中国首个以酒令形式成功申遗的娱乐项目。商洛人在划拳饮酒时,还兴唱酒曲,就是为享受饮酒的快感,也是体现文化层面的礼仪性娱乐方式,通常总是在轻松、愉快、热烈的气氛中,达到无比亢奋的境界。
图2 柞水酒令馆
“喝酒不仅是为了尽兴,更是一种文化。”姜师傅说,“我们喝酒不是简单地干杯,而是通过猜拳行令这种带有表演性质的娱乐方式来品味。酒令营造了氛围,连接了情感。”酒令坊虽不大,却浓缩了陕南独特的酒文化精髓。其成功不在于规模,而在于对文化传承的执着用心。在这里,行酒令不再是简单的猜拳,而是一种融入了地方特色和传统智慧的文化仪式。
三、匠心錾刻,铜韵流光
实践团拜访了古镇的非遗铜器手艺人柯师傅家中的作坊。这里陈列着精美的铜酒壶、铜铲、铜瓢、铜茶壶、铜碗、铜筷等。柯师傅是第三代传承人,他精选铜材,经过锻打、修型、錾刻、打磨等多道繁复工序,赋予铜器独特的纹理与造型,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当地的生活智慧和审美情趣。
图3 柯师傅手作铜壶
柞水手工铜艺产品主要是铜酒壶、铜酒盅、铜茶罐等生活用品为主。柞水手工铜器手艺工艺流程比较复杂,主要原料是黄铜。在民间,用松材烧制的木炭炼铜,其炼制过程由原铜矿石开始第一次冶炼,制成饼铜,再炼而成粗铜,三炼则成为精铜,加工上品器具则需四次炼制。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冶炼,铜的纯度越来越高,品质也越来越好,加之原铜矿中均有一定的含金量,越用越锃亮。而在当地,有陪嫁一套铜酒壶的习俗,柯师傅还提供“以旧换新”的服务,为一对对新人送去美好的祝福。柯师傅特别提到,铜器能补充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铜,还能吸附水中杂质,是健康生活的传统选择。更令队员们触动的是,这些铜器并非束之高阁的展品,而是实实在在地出现在当地人的饭桌上,用于煮茶、炒菜、宴客,承载着亲友相聚的温情与日常生活的温度。这次探访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的活力和价值。
四、千锤百炼,铁花铿锵
凤凰古镇打铁技艺追溯渊源始于明末清初崇祯1629年间,当时李自成聚兵起义,率部曾在凤镇营盘屯兵,练兵期间为补充兵器,在古镇动员组织民间铁匠艺人为所部打制兵器。从而诞生了“张记、宋记、马记、邱记、樊记、汤记” 六大铁匠铺。由此,打铁这一民间技艺在古镇广为盛传。经过三百年的发展传承,最为鼎盛的时期属解放后1955年至1972年间,上述铁匠铺生产的“凤凰牌”农用工具 (铁锨、挖锄、板锄、薅锄、镰刀等),被陕西省供销合作社调货供应全省。随着岁月流逝,民间谚语描述的“世上三大苦,撑船打铁卖豆腐”。由于打铁技艺非常辛苦,加之市场不景气,使打铁技艺在古镇传承仅剩樊记、张记、邱记三个店铺。
实践团有幸探访了凤凰古镇的樊记铁匠铺,探寻古法打铁的魅力。在樊师傅的讲解下,队员们了解到打铁这项古老技艺的艰辛与精妙。铁匠铺中央是熊熊燃烧的火炉,拉动风箱,炉火更旺。打铁技艺一般有四人。一人拉风箱烧火,现在用电鼓风烧火,一个把式两个徒弟。打铁中把式既是师傅,它左手拿钳,右手拿小锤,两徒弟则手握大锤,一个打正锤,一个打帮锤。打铁中,师傅小锤打到哪,徒弟大锤跟到哪,必须具备眼尖手稳,用力适度的基本技巧。在叮当铿锵的锻打声中,坚硬的铁块在反复烧炼、翻动、锤击下,被赋予新的形态——方、圆、长、扁、尖,随心而成。
樊师傅介绍,他们打造的农具(犁、耙、锄、镰等)和生活用品(菜刀、锅铲、门环等),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然而,这项技艺也面临挑战:由于现代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大,传统打铁工序复杂、人力成本高,坚守的多是像樊师傅这样的老师傅和老人。为了寻求出路,当地村民也积极利用抖音等新媒体进行宣传。实践团成员还亲身体验了打铁过程,感受了这份“千锤百炼出精钢”的古老力量。
图4 “声声予你”实践团与樊师傅合影
五、邂逅柞水,非遗不遗
通过本次深入调研,“声声予你”实践团亲历了凤凰古镇非遗技艺的温度与活力。从铁匠铺的铿锵锻打到铜匠坊的精雕细琢,从酒坊的岁月陈香到酒令的雅俗共赏,每一项非遗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独特的智慧。尽管面临传承的挑战,但古镇人坚守传统、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积极拥抱新媒体寻求发展的行动,让这些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实践团的调研,不仅是对非遗文化的记录与学习,更是对这份文化根脉的致敬与传播,希望助力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绽放光彩。
朱欢 周恬皙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