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大学子阆中“三下乡”:识节气助农忙 践行劳动教育

西华师大学子阆中“三下乡”:识节气助农忙 践行劳动教育

来源:鲁网 2025-08-04 14:3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7月30日,西华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艺心向党”志愿服务队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红心向党 研路同行”社会实践团队深入罗家湾学耕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进行了一场生动的劳动文化学习与实践。在神隍垭村党总支书记岳猛德的讲解下,实践队员不仅真切感受了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更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在服务基层中书写青春担当。

图为实践队员与村干部合影 赵鸿程 供图

知行合一深化劳动育人实效。清晨6点,两支实践团队准时到达神隍村劳动教育基地,在村党总支书记岳猛德的指导下,实践队员认真学习传统农具操作与二十四节气知识。书记最后告诉我们“山里的农民离不开农具和24节气,就像中国的未来离不开你们这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

图为岳书记介绍当地特色农具 刘航麟 供图

青春汗水浇灌乡村振兴希望。实践队员帮助村民开展农忙活动,分组协作采摘辣椒、茄子等蔬菜,将农忙知识化为实践行动,不仅让实践队员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真谛,更搭建了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平台。

图为实践队员采摘辣椒 刘航麟 供图

实践队员帮助村民摘冬瓜、收玉米,青年学子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当代大学生既是乡村振兴的见证者,更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这次联合实践活动为高校劳动教育提供了生动范例,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与祖国同频共振的使命担当。

图为实践队员帮助村民剥玉米 周凤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收获合影 刘航麟 供图

汗水浸润阆中沃土,青春绘就振兴画卷。实践队员通过这场在罗家湾学耕园的“三下乡”劳动实践,不仅亲身感受了农耕文明的厚重与智慧,更以实实在在的劳作,助力农忙,服务乡村。“烈日比想象中灼人,但村民的笑容更让人心头滚烫,这成为许多队员的共同心声,他们体会到的不只是劳作的艰辛,更有与土地、与乡亲血脉相连的归属感,希望为中国的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朱劲松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