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启十五年的超材料突围战,铸就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科技力量

光启十五年的超材料突围战,铸就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科技力量

来源:鲁网 2025-08-04 14:3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十五年砥砺奋进,光启从一家小而美的创新技术企业,到蜕变为拥有4200名“科技劲旅”,完成了从单纯的技术创新向现代化经营管理的全面升级;十五年初心不改,光启以“为中华民族打赢未来战争”为使命愿景,弘扬“能吃苦、能打仗、能坚持”的“上甘岭”精神,凭借着“长期奋斗 深度创新 以终为始”的定力与“成本革命 永无止境”的魄力,在行业史上镌刻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坐标。

光启创始人刘若鹏博士在光启十五周年庆典现场发言

回望这十五载筚路蓝缕的壮阔征程,光启始终以深谋远虑的战略眼光锚定超材料产业主航道。创始人刘若鹏博士以对产业发展的深刻洞见与前瞻布局,带领团队在创业初期便构筑起知识产权护城河,用技术专利为超材料发展筑牢根基;进入产业化关键阶段,又以“深度创新+成本革命”双轮驱动,突破技术转化瓶颈与规模化生产难题,推动企业实现从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

如今的行业领军者光启,已交出一份沉甸甸的答卷:发明创造并大规模量产了第一至第四代超材料技术的系列产品,为共和国打造了最优异的电磁调制、航电、承载结构功能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推动先进航空航天等装备领域在“设计、材料、制造一体化”的全面升级;更以1总部+5基地+7大能力平台+8大专业公司+1919家上下游配套的全产业链布局,实现了从底层技术到系统应用的自主可控——用十五载战略定力与创新实践,书写了中国超材料产业从跟跑到领跑的时代传奇。

光启创始人刘若鹏博士于2018年提出光启人的“三能”精神

锚定“深度垂直”战略 实现全链条创新与自主制造

在科技浪潮汹涌澎湃的十五年里,光启坚定不移地推行“深度垂直”产业发展战略,持续在垂直链条上深度创新、自主制造,从底层技术突破到系统应用,持续提升性能、降低成本。

2017年,在光启成立七周年之际,刘若鹏博士前瞻性地提出“深度垂直”产业发展战略——以大规模核心材料开发为抓手,系统推进超材料产业链垂直整合。这一战略不仅构建起覆盖超材料产业链上游的产品矩阵,更打通从原材料供应、关键零部件制造,再到超材料终端成品及服务的上、中、下游的全链条的技术创新和自主生产体系,将这项最前沿、最高端的先进技术大规模、低成本地应用于我国最新的尖端装备领域,其产品价格相比行业普遍低30%~50%,形成了显著的市场竞争力。

光启创始人刘若鹏博士于2017年提出光启“深度垂直产业战略”

十五年征程,光启成绩斐然。累计完成11.72万张设计图纸绘制,搭建54.5万个数字仿真模型,撰写超材料设计技术文档7.74亿字、工艺制造大纲38.28亿字;开发设计源代码1331万行,积累实测成像图220万条、实测曲线8000万条;打造定制化超材料专用设备4641套、特种工装8646套,研发定制化基础材料161款。这些辉煌成就,是光启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也是光启“深度垂直”产业战略成功实施的最好证明。

坚守长期奋斗、深度创新、以终为始 持续赋能航空装备核心技术全球领先

创新是光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而长期奋斗则是这场创新长跑最坚韧的底色。

十五年间,光启始终以“长期奋斗 深度创新 以终为始”的定力,在超材料这一“卡脖子”技术领域深耕不辍——从创业初期在实验室里啃下“电磁调制”理论硬骨头,到产业化阶段攻克“大规模量产”的世界级难题;从应对国际技术封锁时的“绝地突围”,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精准攻坚",每一步都镌刻着长期主义的印记。

光启创始人刘若鹏博士于2019年提出光启“创新战略”

技术创新方面,在刘若鹏博士的带领下,光启团队先后完成了四代超材料技术的迭代升级。其中,第三代与第四代超材料技术实现了大规模产业化落地,为共和国打造出具备最优电磁调制性能,且集航电、承载结构功能于一体的系列产品,有力推动了装备行业在设计、制造以及材料应用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变革。值得一提的是,第四代超材料技术的全面突破,在我国各类先进航空装备中实现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我国先进航空航天装备性能,具备跨代技术的领先优势,还彻底改写了以往在相关技术领域的竞争局面,为我国航空事业的蓬勃发展筑牢了坚实的技术根基。

应用创新方面,光启自主研发了全球首款低成本可量产超材料无人机。该装备不仅实现了多种低可探测性,还兼具低成本、可量产及大航程于一体的显著优势。经测试验证,其各项性能指标均100%达到暗室测试预期标准。从团队组建到成功首飞,整个项目仅耗时3.5个月,期间还高效完成了数十次设计优化迭代。截至目前,光启已成功制造出多台高性能原型机,并顺利完成了包括极端环境测试在内的多架次试飞任务。值得一提的是,光启对无人机的探索可追溯至2015年——彼时对低空无人机、飞行器研制与应用的提前布局,为今日在无人机领域的快速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团队基础与经验积淀。

在知识产权创新层面,自2011年确立"知识产权战略"以来,光启持续深耕技术护城河建设。截至目前,已累计申请专利超6000余件,获得授权专利4000余件,超材料领域专利申请总量稳居全球第一,以专利矩阵构筑起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为行业技术主导权与产业竞争力提供了核心支撑。

以持续管理数字化变革为治理理念 打造现代化企业管理范本

十五年来,光启在“从无到有、从小规模到大批量”的跨越式发展中,展现了惊人的成长速度。这一成就的核心驱动力,源于创始人刘若鹏博士在管理改革领域的战略部署——通过全数字化经营管理与全智能化决策的双重升级,构建起高效、透明、科学的现代企业运营体系。

光启创始人刘若鹏博士于2021年提出

“持续管理数字化变革的治理理念,2022年开始全面推进

2021年,公司自主开发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对人、机、料、法、环、测的全流程覆盖——不仅数字化了38.28亿字工艺制造大纲,全数字化运营了47768条制造流程、953795个工序、3877568个工步、300多个研发产品、35516个研发节点、184723条供应链条目,还汇总了10.6万余条采购订单,自动生成检验报告21.98万份,编制效率提升5~10倍。同时,还支撑4200多位员工实时的绩效管理、月度激励、工艺纪律、干部选拔轮动等工作,最终实现高质、高效、透明、客观、公平、公正的全智能化经营决策。

面对超材料复杂结构件大规模制造与交付的需求,刘若鹏博士进一步推动管理升级,通过AI大模型团队的设计与研发,光启实现了从“全数字化经营管理”到“全智能化经营决策”的跨越——让企业实时掌握生产进度、质量状况、库存水平等关键信息,实现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全智能化决策则依托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为战略规划、市场预测、产品研发等提供精准数据支持与科学决策依据,大幅提升了运营效率与交付能力。

践行“锻造极致性能、持续成本革命、保质保量保交付”经营理念

持续的成本革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奔向“星辰大海”的关键环节。

光启秉持以“最优的性能、最好的交付、最低的成本,持续引领行业变革创新”为经营核心理念,通过多维度战略布局与精细化运营,在降本增效、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领域取得显著成果。

光启创始人刘若鹏博士于2021年提出

"锻造极致性能、持续成本革命、保质保量保交付"的经营理念

在生产制造方面,公司通过推进核心材料与关键制造的自主化进程,在确保高质量且稳定供应的基础上,成功实现成本降低40% - 97%。在降本增效方面,积极鼓励员工建言献策,累计提出并落实合理化建议 84 项。

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公司通过价格谈判、集中采购、优化采购周期以及优化付款结构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实现了显著的成本降低。

2022年,光启的“持续成本革命”经营理念取得重大进展

在产品交付方面,光启通过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决策,建立了一套严格且完善的质量管控和交付保障体系,从原材料的严格筛选与检验,到生产加工环节的精细把控,再到成品的全面检测与测试,每一个步骤都遵循高标准、严要求,确保成品保质保量交付。

成效验证方面,2024年单位收入成本结构较2020年实现显著优化:物料采购成本下降55%,人力成本下降33%,管理费用下降81%,综合运营成本降幅达56%,以扎实的降本成果印证战略落地实效。

牢固树立“实干兴邦、公平公正、赏罚分明”的用人观争做新时期的“钱学森们”

人才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光启自成立伊始,便将人才战略置于企业发展的首要位置。

光启秉持“实干兴邦、公平公正、赏罚分明”的用人理念,通过构建全周期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实施多维激励机制,精心打造了一支既具备深厚专业素养又拥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团队。

面对技术复杂度堪称行业天花板的国家级重点尖端装备项目,光启以“军令如山、后墙不倒”的使命感,在高压环境下实现人均承担3.7项重大研制任务,项目强度达重点院所的2-3倍。这种高密度、高强度的研发实践,不仅将众多员工从“一张白纸”培养成“总师总工”、“大国工匠”,更形成“以战代练、以项促研”的独特成长路径——每位员工都在国家重大工程中担任核心角色,通过超材料标准工序库的数字化赋能与全流程智能化管理,将复杂技术攻关转化为可量化的研发能力跃升,最终构建起行业领先的技术壁垒。

截至目前,光启已自主培养产品技术大总师及总工13名、博士后134名、研发设计人员649名、核心研发技术骨干94名,还有大国工匠3607名,在职员工总数超4200人。

十五年长征路,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这场承载着荣耀与梦想的庆典,既是对奋斗者的崇高礼赞,更是一场面向合作伙伴与行业同仁的“未来邀约”。未来十五年,光启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科技与时代变革,与更多同行者共拓万亿新兴市场。把超材料技术刻进祖国装备,用“中国方案”重新定义全球科技版图——让世界在超材料革命的浪潮中,见证中国创新迸发的磅礴力量!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