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传统村落文化价值,推动文化传承与活态利用,近2025年7月12日至27日,兰州财经大学赴陇南徽县“稻坪星火”古村落活化实践队前往嘉陵镇稻坪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调研解码:为古村建立文化基因档案
在此次实践中,实践队在当地村民带领下,启动 “建筑考古”计划,实践队员参观了尹家祠堂,尹家绣楼、尹家书院等传统民居,并对26座清代古建筑群、33件农耕老物件有关的细节图、视频、音频进行收集归档。村落的声音也被精心收藏。队员们带着录音设备,采集蝉鸣、鸡叫、老织布机运转声、当地方言等 20 余种特色声响,建立 “稻坪声音档案馆”。这些声音被剪辑成 30 秒音频片段,成为留存乡野记忆的独特载体,让游客“听”见稻坪魅力,助力云上古村建设。
图为团队成员在采集蝉鸣声中
非遗活化:让老手艺长出 “新翅膀”
稻坪村村委会二楼活动室里,实践队成员特邀剪纸传承人苏老师现场授课,传授剪纸技巧,开展剪纸活动,实践队队员与当地学生踊跃参与,在竞争中激发对非遗传承的热情,接着,实践队成员走进当地小学,开设剪纸、刺绣等非遗文化课,通过趣味互动、亲手示范,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非遗传承的种子。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非遗传人苏老师的合影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剪纸课中
消防守护:构建古村安全防护网
古村多木质建筑,消防是“生命线”。实践团队深入居民家中,发放精心制作的消防知识手册,仔细排查违规电器,向村民耐心讲解日常用火规范、火灾逃生技能,接着为当地学生定制消防课程,通过警示视频、实操演示、手抄报创作及模拟演练等活动,让学生熟练掌握逃生技能。多方协同发力,让消防安全知识深入乡村每户家庭、每所校园,切实筑牢乡村安全防线,为乡村平安稳定打下坚实基础。
图为当地儿童与实践队成员共同完成的作品
百村百事博物角:用画笔与数字定格古村记忆
队员们运用数字技术绘制精细的村落地貌图,在此基础上,带领孩子们开展 “古村打卡”。队员们结合前期摸查的村落特色,比如当地独特的农耕习俗、传统手工艺等,反复打磨教案内容,将其带入课堂,既注重专业性又兼顾趣味性,还特意融入互动环节,力求让文化传承实践活动既能展现稻坪村的历史底蕴,又能贴近村民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个由数字技术、孩童创作与乡土物件共同构成的博物角,不仅是村落文化的 “微型展览馆”,更成为连接代际的桥梁 —— 老人在熟悉的老物件中重温岁月,孩子在自己的画作里发现家乡之美,青年队员则在数字与实体的融合中探索文化传承新路径。
图为在古村落地点打卡合影
十五天的实践,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古村肌理,用创意激活文化基因。正如实践队指导老师所言:“我们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传统的转译者,让稻坪的故事既能留住乡愁,又能接轨当下。” 当青年创意遇见古村底蕴,这座明清古村落正在书写属于新时代的活化篇章。(兰州财经大学赴陇南徽县“稻坪星火”古村落活化实践队 伍扬扬)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