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数字技术重塑文化传播的今天,如何让非遗走出博物馆、融入现代生活?“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HYA)给出了一个答案——以青年为桥,以设计为媒,让非遗在与现代数字技术的碰撞中焕发新活力。这项国内首创聚焦“非遗进校园”为主题的产学研融合赛事,正通过凝聚全球青年创造力,为非遗传承注入动能。
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华韵奖已经成为“新文科”建设的实践载体。该赛事与比利时布鲁塞尔成立的中欧国际设计文化协会(CEIDA)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联合全国高校非遗展秘书处、国家级非遗馆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湖南雨花非遗馆、赣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苏州城市学院艺术与创意设计学院、仰恩大学艺术与教育学院、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研字坊工作室、湖南应用技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南京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宜宾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闽南理工学院数字媒体艺术教研室等全国三十余所高校及专业机构行业协会共同组织举办,通过赛事将非遗教育融入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做中学”,培养既懂得传统文化又掌握数字技能的复合人才。赛事相关工作人员解释道:“正如参与竞赛的高校师生反馈,华韵奖赛事让课堂知识与文化传承产生了深度联结,让青年在实践中理解“守正创新”的真正含义。”
华韵奖不仅是创作与展示的平台,更是青年成长的助力。作为全国多个高校推荐认定的国家级B类设计权威性学科竞赛,华韵奖设计大赛的专业认可度得到学界广泛肯定,大赛组委会推荐的诸多专业成果已经入选世界著名海报专项展览、芬兰拉赫第国际海报三年展、斯洛伐克巴尔代约夫国际海报四年展、BIPB韩国国际设计双年展、韩国KICD夏季国际邀请展等国际知名展赛,并推荐多个优秀作品被相关机构永久收藏。得到多位来自教育部相关指导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专委会、中国国家博物馆、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等机构的专家支持,赛事的规范化组织与专业评审体系,使其成为高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参考平台,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质载体。
2025年6月,华韵奖“匠心永续·智造未来“首届工匠精神国际文创设计展在湖南郴州顺利举行,作为2025年郴州市社会科学普及主题活动周的重要组成部分,邀请了来自中国美术学院、韩国庆南大学、泰国宣素那他皇家大学等全球各地的高等院校、设计机构、知名行业设计师以及该校师生倾心打造设计的50余件匠心之作,将“工匠精神”化为可触可感的艺术语言,不仅展现了职业教育“以赛促教”的丰硕成果,得到省、市社科联的大力支持,更让社科普及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入人心。同年7月,组委会受邀参加由韩国文化产品与设计学会(KICD)精心筹备的2025年韩国KICD夏季国际邀请展。此次盛会与国际研讨会同步在韩国釜山外国语大学盛大开启,以“设计生活”为主题,汇聚了全球设计领域的前沿力量。
青年主场,在创作中读懂非遗。华韵奖的参赛群体覆盖全球华人华侨、在校学生(含博士至职校生)、毕业五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及专业设计师、教师等,其中青年学子构成了主力军。赛事以“鼓励非遗进校园”为使命,特意搭建起适合青年参与的创作框架:八大主题赛道既保留传统美术类等贴近校园创作的类别,又突出数字媒体、工业设计等与现代技术结合的领域,让不同专业背景的青年都能找到参与非遗传承的切入点。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澳门科技大学等全球百余所海内外高等院校的青年创作者,正用灵感为非遗注入新解。有的团队用三维建模重现苗族银饰的锻造肌理,让千年錾刻工艺在虚拟空间可触可感;有的创作者以互动动画演绎古琴曲中的山水意境,让传统乐理与数字交互碰撞出沉浸体验;还有参赛者将苏绣针法转化为现代服饰的数码印花图案,让非遗元素走进日常穿搭。赛事以鼓励“非遗进校园”为使命,让青年在创作中读懂传统,更让非遗在青春视角中焕发新生。
对于创作者而言,华韵奖的价值远不止于奖项荣誉,获奖作品还可获得大赛专属官方荣誉徽标授予和使用权、媒体访谈曝光、实习推荐,中欧国际设计文化协会(CEIDA)入会推荐等机遇。部分兼具文化价值与创新表达的作品,更有机会获得相关机构永久收藏的机会。在赛事与高校的深度联动中,多个相关组织单位将华韵奖融入课堂教学,更让“非遗传承”成为青年成长的必修课。
在全球文明倡议的背景下,华韵奖正成为非遗国际传播的纽带。通过与中欧国际设计文化协会(CEIDA)的深度合作,优秀创作不仅作为文化交流样本在全球多地展示,更推动形成“中国非遗+国际设计语言”的对话范式——青年设计师们将剪纸的镂空美学与欧洲现代设计的极简理念相融,让皮影戏的叙事逻辑与数字影像的蒙太奇手法碰撞,在跨国界的创意交流中,非遗不再是地域符号,而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从校园里的灵光一闪,到国际舞台的精彩亮相,华韵奖设计大赛正以“学术引领-创作实践-产业转化-国际传播”的完整链条,让青年在这个过程中逐渐领悟:非遗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用当代语言讲好传统故事。相信,当更多青春力量汇入,非遗的数字化传承之路,必将越走越开阔。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