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十/10 | 银川当代美术馆十周年特展正式启幕,在展厅中写下十个维度的艺术叙述,也展开一场从“荒地”中生长出的“种植手册”,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12月31日。
2015年8月8日,“文明的维度”首展启幕,银川当代美术馆对于大西北精神地标的耕耘之路正式启程,一颗当代艺术的种子就这样播种在了当代艺术贫瘠的西北,这是实验也是挑战。
站在十年之际,银川当代美术馆策划了“十/10”特展。“十”代表对历史和人文的回顾,连接了黄河岸线与西北文化的深厚根基;而“10”则指向未来,探索科技、理性与艺术边界的扩展。展览分为十个单元:激澜、涌现、河图、东方、汇聚、共融、稚光、醇酿、节日、回响。
挑高 12 米的 2 号展厅被打造为一座“记忆剧场”,全面回顾银川当代美术馆 2015—2025 年的十年历程。通过文献、照片、影像、实物和现场重现等方式,五大工作领域——展览策划、典藏研究、公共教育、设计出版与公关传播——得以系统呈现与梳理。在展览空间中特设的“关系单元”则特别邀请了艺术家、观众、志愿者、馆员以及物业工作人员等曾在美术馆成长过程中留下印记的人们,选取他们珍贵的记忆片段,展现这份既专业,也充满人文关怀的共同历程。
黄河从这里奔流而过,贺兰山于此驻守——河山在银川孕育出一种辽阔与内敛兼具的精神气质。在这片地理与文化的交汇之地,展览通过三重视角展开:“河图”承载着大地肌理与水脉记忆,提醒回望并思考地域身份的根源;“东方”重新审视千年文化与哲学,让东方思想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涌现”则将人工智能与新媒体融入传统艺术母题,探讨生命与创造的本质。三者交织成一条时间与空间的涌流,带领观众从自然的纹理,至传统的脉络,再到技术的未来,感知这些元素如何交织成今日的艺术语境。
十年来,两届银川双年展与多场国际大展不断把世界各地的策展人、艺术家、评论者与媒体人引向黄河岸畔;来自几十个国家的多元思想如百川汇流,让“银川”这一地名深深刻进当代艺术版图。公共项目把艺术带进田野与巷陌,美术馆由展示空间转化为跨文化对话与社会参与的平台,形成真正的“共融”;“一颗种子的旅行”儿童展的初衷,让孩子的视角与声音被看见,被聆听;同时也邀请成年人以童真的透镜重新想象世界,催生更温柔、包容的社会心态。
在黄河水汽与贺兰山风声的交织里,时间像一坛陈酿——经由选材、调制与发酵,使日常的颗粒沉淀出醇厚的滋味。本单元以“醇酿、节日、回响”三重意象收束十周年叙事:“醇酿”指向一切经过时间精心孕育的生命过程——从河水渗入土壤,到思想沉淀为艺术,再到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自然升温;“节日”则是情感被点燃的高光时刻,它凝聚民族记忆与身份认同,把历史、社会、文化艺术的味道酿成一杯可以共享的温酒;而“回响”是银川当代美术馆十年间在这片土地上的艺术实验,在物质空间内,也在精神世界中,如同涟漪一般留下回响。
银川当代美术馆的创始人、馆长刘文锦介绍,“越是文化艺术资源贫乏的地方,对美术馆的需求越迫切,也越有意义。”
过去的十年里,银川当代美术馆策划了多个重要展览,开展了馆藏研究,组织了上千场公共活动,将艺术带入了校园、社区和乡村。在与全球对话的同时,也在与土地深度互动,得到了国内外艺术界及公众的认可与支持。(中国日报宁夏记者站 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