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红色教育实践,在红色沃土中汲取奋进力量,让“行走的大思政课”落地生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追溯红色根脉·赓续精神薪火”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循着历史足迹,于7月27日至7月28日先后赴凤凰山麓革命旧址、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旧址与延安革命纪念馆追寻初心,让青春的脚步在触摸历史中愈发坚定。
寻访革命旧址,感悟先辈精神
伴随着冉冉升起的太阳,实践团抵达凤凰山革命旧址。这里是中共中央1937年1月至1938年11月的核心驻地,见证了土地革命向全面抗战战略转型的关键历史进程,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办公室,缺角的木桌、残存的油灯印痕,无声诉说着革命先辈伏案工作的日夜。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遗留的办公用品。韩佳豪 供图
在窑洞办公室内,一幅斑驳的军事地图吸引了成员们的目光,这是洛川会议的战略部署要图。讲解员介绍道:“洛川会议确立了全面抗战路线,正确处理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为抗战胜利指明方向。当时的党中央驻守在延安,大家汇聚一堂,共商大计。”“站在这张见证《论持久战》诞生的木桌前,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太真切了。”景存瑶同学说道:“我想,当时毛泽东同志能把情况看得那么透,一是把国内外的形势都琢磨得非常到位,二是他作为领导人的清醒判断和远见。”触摸着革命旧址的一砖一瓦,实践团成员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了先辈们的坚定信念与伟大精神。
探寻抗大印记,感悟红色精神
中国抗日军政大学(以下简称抗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创办的一些重要的军事政治干部学校,为抗日战争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实践团成员踏入抗大纪念馆,伫立在陈列的纺车、农具前,凝视着“抗大抗大、越抗越大”口号,仿佛能看见他们在窑洞油灯下钻研战略,在田间地头挥汗劳作的身影。实践团带队老师王铮不禁感慨:“抗大师生在绝境中凭信念坚守,把苦难熬成办学底气,他们的精神,是我们最珍贵的教科书。”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勇担使命,无畏前行。
图为实践团成员坐在抗大长椅上体悟昔日会议场景。韩佳豪 供图
来到馆内“政治铸魂、服务抗战”展厅,“抗大旗帜、便插敌后”几个大字瞬间抓住所有人目光。讲解员动情地介绍道:“总校东迁时,学员们背着‘学习袋’穿梭战火,大路当课堂、影壁作书桌,在枪炮声里‘战斗中学习,学习中战斗’。”硝烟虽已散去,但“学习袋”承载的坚韧与信念,早已化作时代考题,在民族复兴的“战场”上续写答卷。抗大的故事,是热血与信念浇筑的不朽丰碑。提醒着每一个后来人,不忘历史,不负使命,让抗大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
追溯红色根脉,感悟延安精神
怀揣着在凤凰山麓寻访革命旧址的厚重收获,以及探访抗大旧址时的万千感慨,实践团一行满怀热忱,奔赴延安革命纪念馆。踏入馆内,“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熠熠生辉,广场上毛泽东铜像庄严肃穆。展厅里,一件缀着七处补丁的粗布军装格外醒目。“这是抗战时八路军战士的衣物,磨破的袖口、层层针脚,讲述‘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艰辛。”实践团成员通过和馆内志愿者热切交流直观的触摸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延安精神的具象模样。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馆内志愿者交流记录。韩佳豪 供图
在“中共中央在延安”展区,泛黄《论持久战》手稿复制品前,成员们久久驻足。从红军长征草鞋,到抗大学员农具,再到《黄河大合唱》手稿,文物虽无言,却在实践团成员心中掀起波澜。离馆时,实践团心有所悟:延安红色基因是流动血脉,成员们许下誓言,要将震撼化为行动,让抗战精神在青春赛道续写新篇,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革命先辈相册。韩佳豪 供图
从凤凰山麓的窑洞到抗大的操场,从抗大校园的青春之火到延安革命纪念馆的思想之光。这次“三下乡”之行,让大家在历史的回响中坚定信念——要把这份精神力量,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前行。(通讯员:景存瑶、杨亦乔)
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追溯红色根脉·赓续精神薪火”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