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生态护林员以岁月为尺,守护万木春深

甘孜州生态护林员以岁月为尺,守护万木春深

来源:鲁网 2025-07-31 15:5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日记本的纸页已微微泛黄,杨荣忠写下的这句话却愈发清晰:“山场管好了,大家的日子才有盼头。”笔尖划过纸面时,他心里装着的,是护林员的责任,更是对这片青山绿水的郑重承诺。

像杨荣忠这样的生态护林员,在甘孜州还有数万人。他们远离城市喧嚣,常年穿梭于雪线上下、林海之间——是森林的“守护者”,也是生态的“瞭望哨”。防火、防盗伐、防病虫害,巡林、宣传,保护救助野生动物,他们用双脚丈量山河,用身体为高原筑起一道生态安全屏障。

自2016年实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政策以来,甘孜州累计选聘生态护林员15万余人次。正是这日复一日的坚守,让林草资源得到有效管护,破坏行为显著遏制;生态系统功能持续增强,极端气候减少,水土流失减轻,为高原绿色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根基。

火线、虫线、生命线:深山里的生死守护

春夏之交,森林防火的弦绷得最紧。天还没亮,丹巴县牦牛沟护林员杨荣忠已背上水壶、砍刀、防火宣传册出发,林中巡查、挨户提醒,直到星月挂上枝头才归家。他管护的林区藏着无数“陷阱”:悬崖挡路、雪坡湿滑、荆棘丛生,严寒风雪刮过脸颊,虫咬毒刺钻进皮肉,他从没想过停下。30多年来,巡护鞋磨烂了多少双,衣服被树枝划破多少道口子,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对山外人来说,山火是新闻里的画面;对护林员而言,那是必须以命相搏的战场。

护林,从来不是轻松的差事。

2016年春天,扎西巴绒、根呷、曲加、昂尺来、夏米、伍呷六名护林员巡护时,山火突然窜起,四周不见水源。没有半分犹豫,他们扯下外套扑向火焰,树枝划破手臂、火星燎到衣襟也顾不上,直到火势被控制住。六个人满身烟尘,伤口渗着血,却异口同声:“不怕,只要火不进林。”

如果说防火是与明火的正面较量,防控病虫害则是一场考验耐心的持久战。

面对病虫害威胁,护林员如同森林的“医生”,通过实地探查虫洞、菌丝、枯死木并精准记录位置数量,严密监测病虫害。他们秉持“漏过一棵疫木,可能毁掉一片林”的高度责任感,以严谨作风坚持巡查,严防死守疫木流动,及时上报疫情,为森林健康筑起坚实防线。

他们守护的不只是树木,还有森林里的“原住民”——野生动植物。

2017年5月12日,护林队员巡山时发现一只受伤的雪豹,右前爪血肉模糊。他们轮流背着雪豹下山,每天换药、喂食,守了六天六夜,直到它能灵活跳跃,才悄悄送回山林。这是他们救下的第二只雪豹,看着它消失在林海的背影,队员们觉得“比自己家牦牛下崽还高兴”。

2016年以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政策的实施,成了林草行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让有劳动能力、肯负责的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当上护林员,既守住了青山,又鼓了腰包,这份踏实,被护林员们藏在感激的笑容里。

数十年坚守:见证生态的“破茧成蝶”

新龙县的雪域林海深处,总有一个身影在晨曦中移动:背着巡护包、翻越山岭,胸前的党员徽章映着朝阳,手机里的巡护APP闪烁着绿光。他是沙堆林场护林员洛吾登真,1991年出生的藏族青年,2018年加入护林队,用6年青春守护着25万余亩原始森林。

6年来,他每年徒步巡护超4000公里,踏遍海拔3200至5800米的高原地带。雪没过膝盖时,他拄着木棍深一脚浅一脚地走;暴雨倾盆时,他躲在岩石下啃口干粮,雨停了继续赶路。“护林就是护命,这片林在,我们的日子就在。”他总这么说。

曾经,林区乱砍滥伐、火源失控是常态,一场山火就能让几十年的绿意化为焦土。洛吾登真看在眼里,主动请缨当防灭火队队长:“光守不行,得主动防。”他带着队员练体能、学技能,创新出“五时三查”工作法:晨查烟点、午查隐患、暮查轨迹,把排查线拉到雪线以下的村寨和牛场。“火源不进山,绿意才长存。”如今,他负责的林区已连续六年“零火情”,青山依旧,乡亲们的心也定了。

在甘孜,这样的守护故事还有很多。石渠县真达乡护林队用24年走出了一条坚守之路:700多平方公里的山林草甸,他们用脚步一寸寸“扫过”,累计步行超十万公里,足迹印在每道山梁、每片林地、每处湿地。24年来,他们制止乱砍滥伐160余次,缴获盗猎工具230余件,制止盗猎200余人次,救助受伤野生动物80余只,放归白唇鹿、马麝、狼、棕熊等60余只。从24年前盗猎成风的“重灾区”到如今多年无盗猎“示范地”,真达乡的绿色奇迹,藏在护林队员磨破的鞋底里。

如今走进甘孜林区,洛吾登真总说:“以前巡山,听见的是斧头声;现在,满耳都是鸟叫、鹿跑的动静。”曾经被砍秃的山岭披上了绿装,受创的野生动植物种群渐渐恢复生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理念,正被甘孜护林人用脚步和汗水,写在高原的每一寸土地上。

寒来暑往,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沟壑,却让雪域山川换了新颜。远离尘嚣的护林人,既是守望者,也是这场生态巨变的见证者。

从“脱贫岗”到“生态盾”:绿染甘孜的十年答卷

十年间,甘孜的护林体系从“零散守”变成“系统护”,走出了一条生态与民生双赢的路。

在人员选聘上,“职工+农牧民”协同管护模式精准落地:根据管护难度配人力,重点区域安排专业职工加临时聘用农牧民,脱贫人口优先入选。选聘坚持“自愿、公开、公正、择优”,看能力、看责任心、看思想素质,动态管理让“能者上、庸者下”,每个岗位都接得住、守得好。

日常管理里,“网格化”织密防护网:26个单位严格执行林长制,责任分到山头地块;“专业+专群+地企+社区”多元联动,让管护无死角;在线巡护系统实时追踪轨迹,考核结果直接挂钩劳务补助,“干好干坏不一样”成了硬规矩。定期培训更让护林员们“武装到牙齿”,从防火技能到法律知识,从野生动物保护到病虫害防治,专业素养逐年提升。

特色做法更显“甘孜智慧”:衔接脱贫攻坚政策,让护林岗成“脱贫岗”,带动农牧民增收;科技赋能让守护更精准,监测即报系统、在线巡护APP让隐患早发现、早处置;因地制宜编制方案,生态敏感区“重兵把守”,普通区域“常态巡护”,精准施策护好每一寸绿。

生态改善的成果,藏在一组组数据里:近年来,全州森林草原火灾发生率持续走低,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以内,草原火灾受害率控制在2‰以内;森林病虫害防治成效显著,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0.45‰以下,连续十年无松材线虫病疫情;野生动物增至34目106科65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59种,雪豹、白唇鹿、西藏盘羊等珍稀动物频频“出镜”,红外相机里野生动物的身影一年比一年多。

政策更稳了,培训更实了,越来越多像杨荣忠、洛吾登真、真达乡护林队这样的“生态卫士”,正从守护生态的“主力军”变成乡村振兴的“绿色力量”。高原上,他们的身影很朴素:一顶遮阳帽、一副望远镜、一双磨破的巡护鞋,却撑起了甘孜最坚实的“生态盾”。

山风掠过林海,送来松涛阵阵。如今,数万名甘孜生态护林员仍在行走,他们的脚步踏过岁月,也走向更葱郁的明天。这片被守护的青山,正用蓬勃的生机,回应着每一份坚守——万木春深时,便是对他们最好的馈赠。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