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澧县:2861个日夜,他把温暖种进时光褶皱里

常德澧县:2861个日夜,他把温暖种进时光褶皱里

来源:鲁网 2025-07-31 12:3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常德澧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的会议室,一封泛黄的感谢信庄重地铺展开来。写信人是73岁的丁家新老人,颤抖的笔迹洇透了信的纸背:“他不是儿子,却比亲儿子还亲。”

信的感谢对象是县局派驻的乡村振兴帮扶人龚秋军,这位1963年出生的党员,用六十年人生中最厚重的八年奋斗在乡村振兴路上,2861个日夜扎根乡村,如一盏长明灯照亮了脱贫户走向小康的希望,时刻激励着县局全体干部职工感恩奋进。

土坯房里的暖阳

(众人在皮奶奶的新房前合影。向思静摄)

2017年深冬的玉圃村,寒风卷着雪粒怒号,抽打在皮孝先老人借住的偏房。这位84岁的皮奶奶蜷缩在亲戚家的偏房,正望着墙角霉变的稻草发呆——她的土坯房五年前坍塌,常年寄人篱下的日子,让老人的腰杆一天比一天弯。

龚秋军掀开棉门帘,带进的风雪在地上融成一小滩水。他蹲在老人膝前,从怀里掏出安居扶贫政策宣传单,手指划过“危房改造”四个字:“您老想不想有自己的家?”皮奶奶浑浊的眼睛亮了又迅速黯淡下去:“我这把老骨头,怕再麻烦政府。”当天下午,龚秋军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就往县城赶。在国土局办公室,他捧出皮奶奶的户口本,声音带着寒气的颤抖:“老人住储藏室五年了,您看能不能特事特办?”工作人员看着他冻得发紫的耳朵,接过了户口本等相应材料。

接下来的三个月,龚秋军成了县规划局、建设局的“常客”。2018年清明,当新房的第一块砖垒起来时,皮奶奶摸着砌好的红砖,紧紧地拉着他的手连声道谢。  

同样受党的帮扶政策温暖的,还有一位叫陈悦的女孩,2014年,她母亲触电身亡、父亲失联后,被确定为贫困户帮扶对象时,眼神里的怯懦像层薄冰。龚秋军首次见到她,是在村委会的角落里,她把冻裂的手藏在袖管里,孤独无助、茫然失措。他开车带着她跑遍县人社局寻求政策支持,还帮她找到了超市理货的临时工,接下来是一次又一次往返住建部门,帮她建起了45平米的安居房,相关申请材料磨得卷了边。2019年深秋的一天,陈悦的安居房开始刷墙,此时,失联多年的父亲突然打来电话,女孩举着手机哭出了声,龚秋军悄悄退到门外,望着墙上“脱贫光荣”的标牌感到无比欣慰。

红土地上的金蛋

(村民领取的红薯种苗。向思静摄)

2019年清明,红薯地刚翻过土,龚秋军就带着湖南城头山红薯公司的技术员来到玉圃村。“这苗得斜插45度,结的薯块才大。”他配合技术员落实好红薯种植系列指导服务,手把手地教村民栽种、培管。

丁家新老人患类风湿性关节炎手指蜷曲,龚秋军就帮他翻土锄地。“秋军啊,我这手,怕是种不出啥。”老人无奈地叹着气。“您看。”龚秋军捡起块石子在地上比画,“种一亩能收3000斤,公司保底收,您还能得250元补贴。”龚秋军自费为他买了复合肥,又在田埂边搭了简易棚,方便老人歇脚。当年丁家新红薯卖了2000多元,老人攥着崭新的钞票乐开了花。

后来,龚秋军还教村民玩起了抖音,实行直播带货。“现在大家都喜欢刷抖音,也喜欢在抖音上买东西。”“我拍了两只土鸡,请尽快发货。”弹幕上飘着话,后台的订单忙不停,龚秋军就在旁打下手帮忙,镜头里的杨翠清举着红薯满脸灿烂:“这是俺们村的金疙瘩!”那天,杨翠清光线上就卖了500多斤红薯。

红薯产业成功后,龚秋军又在全村大力推广柑橘种植和生猪养殖。他请来农业专家,在果园里开起“流动课堂”;请来养殖顾问,走家串户现场答疑。2020年底,玉圃村的脱贫公示栏显示,16户51人的人均年收入达到11000元,红榜像团火,温暖了全村的整个冬天。

2861个日夜的回响

(龚秋军为村民解读政策。向思静摄)

2021年3月,丁家新把那封特殊的感谢信送到了澧县局(分公司),信里深情写道:“2020年我老伴走时,秋军守在医院三天三夜,不是儿子,胜似儿子……”信纸上泪痕点点。原来,丁家新的老伴张爱珍骨癌晚期治疗期间,龚秋军主动陪护,经常蜷缩在医院走廊长椅上。“秋军啊,让你受累了。”张奶奶弥留之际,拉着他的手不放。老人去世后,龚秋军又帮着办理后事,照顾丁家新的生活,成了这个家庭的靠山。

这样的日夜,这样的事例,发生在龚秋军的帮扶路上数也数不清。2020年玉圃村大旱,他顶着40度高温找水源,自费购买抽水电机抗旱;为了改变村里垃圾乱堆习惯,他自费6000元修建垃圾池;地质灾害点危及村民,他跑遍县直部门争取到百万帮扶资金,修起了2000米机耕道;他听说患尿毒症的村民没年货,就顶着风雪送去米油;为独居老人申请免费自来水,自己动手装水管;给行动不便的老人当“代购”,从来没收过药钱……

2023年5月,仅差两个月退休的龚秋军把民情记录本交给县局90后接班人陈润,指着其中一页说道:“你看,杨奶奶的降压药每月5号就该买了,丁家新的红薯苗要选脱毒种。”阳光透过窗户,把两个身影印在墙上,像株老藤牵着新枝。

如今,退休后的龚秋军仍常回玉圃村走走看看,澧县烟草专卖局的年轻人接过龚秋军的交接棒,传承着他的精神,接续在乡村振兴路上奋斗。风拂过稻田,拂过村庄,仿佛继续吟唱着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关于土坯房里的承诺,关于红土地上的新生。

(向思静)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