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释法】刷短视频遇“轻松兼职”?小心!这可能是骗你钱的陷阱

【以案释法】刷短视频遇“轻松兼职”?小心!这可能是骗你钱的陷阱

来源:鲁网 2025-07-31 12:2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一个微信群红包,让11万元血汗钱瞬间消失。在信息时代,电信诈骗已演变成精心设计的心理陷阱,稍有不慎便会落入圈套。近日,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人民法院就审结了这样一起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案。

基本案情

被害人曹某在刷快手时看到一个刷单返利的兼职,于是按照视频内容的提示下载了一个叫“商小信”的APP,并按客服说的填了个人信息、注册了账号。开始觉得确实挺“靠谱”,客服让充点小钱做任务,做完几单真能提现,可慢慢的任务金额越来越大,等曹某想把账户里的钱取出来时,却发现怎么也提不了现了。这时候客服告知:“得进QQ群和微信群,继续充值、刷单,再发几个红包,凑够数额就能把本金和赚的钱一次性提出来。”曹某没多想,就在群里发了好几笔红包,刚发出去就被群中的吴某等人抢光了。曹某就这么一笔笔往里充,直到总共投了114500元,客服还让他交大额钱款时,曹某才猛然醒悟:自己被骗了!赶紧报了警。

本案中,被告人吴某明知是违法犯罪所得,仍然按照上线的指示在微信群中抢红包,并按照指示转账。同时,吴某还按照上线的要求,发展被告人程某某、肖某某、苏某某在微信群中抢红包并按指示进行转账。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被告人吴某明知是违法犯罪所得而通过微信红包的形式予以转移,其行为已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依法判处吴某有期徒刑七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

法官提醒

电信诈骗的本质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和信息的不对称设下陷阱,但只要我们筑牢“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的底线,就能让骗局无计可施。

不轻信:对陌生电话、短信、网络信息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所谓的“高额回报”“紧急事件”等。

不透露:不向陌生人透露个人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

不转账:不向陌生账户、境外账户、未经核实的个人或企业转账。

遇到疑问时,第一时间向司法机关求助或向身边亲友核实。同时,建议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预警功能,它能帮助你识别诈骗电话、短信和链接,为你的财产安全增添一份保障。  (杨帅)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