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大学:学渠魂践初心,实践队走进乡村传递红旗渠精神

渤海大学:学渠魂践初心,实践队走进乡村传递红旗渠精神

来源:鲁网 2025-07-31 12:3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为结合“青春赓续红色血脉工程”,2025年7月,渤海大学经济学院“经心携手,蓓蕾绽放”志愿服务实践队一行8人前往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开展了为期7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通过组织红色文化学习、开展实地调研、进行活动宣讲等形式,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纪念馆内悟精神:一锤一钎见初心。

实践队走进红旗渠纪念馆。踏入馆内,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这些照片定格了林县人民在悬崖峭壁间开山凿石的坚毅身影。他们之中,有的紧握钢钎,奋力敲击着坚硬的岩石;有的肩挑重担,迈着稳健的步伐运送物资。照片里的他们,眼神中满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以及为达成目标而不懈拼搏的决心。展柜中摆放着一份份文件,记录着修渠过程中的艰难抉择与坚定意志。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施工时遭遇的重重难题,再到面对困难时的坚守,每一处细节都让人深切感受到先辈们的智慧与勇气。那些陈旧的修渠工具,如铁锤、钢钎等,静静地躺在展柜中,却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艰辛。在实践过程中,实践团与馆内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了红旗渠的修建背景。在那个水资源极度匮乏的艰难岁月,林县人民为了摆脱干旱的长期困扰,毅然向大自然发起挑战,凭借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奇迹。 

青年洞前感辛苦:深入洞内见成果。

走出纪念馆,实践团来到红旗渠核心工程之一的青年洞前。实践团成员伫立在青年洞前,抬头仰望那在悬崖峭壁间开凿出的巨大洞穴,内心的震撼难以用言语确切表达。这座极具历史意义的洞穴,因由300名优秀青年组成的突击队奋力开凿而得名。他们在极为恶劣、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凭借坚如磐石的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气概,以百折不挠之势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最终成功打通了这条生命之渠。

随后,实践团步入青年洞。洞内光线昏暗、环境潮湿,墙壁上的凿痕依然清晰可见。实践团成员沿着狭窄的通道缓缓前行,深切体会着当年青年突击队员们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在洞中,实践团成员还看到了一些当年留存下来的标语和口号,如“誓把山河重安排”等。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蕴含着无尽的奋进力量,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要保持勇往直前的姿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拼搏、努力奋斗。

深入家中讲历程:多种活动话传承。

实践队带着这份对红旗渠精神的深刻感悟,来到了刘家街村。首先,实践团主动前往村委会,与村书记刘江周进行了深入的座谈调研。通过此次调研,全面、精准地了解了村民的生活现状,以及他们对红旗渠精神的传承情况与理解程度。调研结束后,实践队迅速行动,深入村民家中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工作。有力推动活动的深入开展,实践团精心策划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例如,举办“红旗渠精神”手抄报创作,以及进行“太行,红日”红色情景剧观看等。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为本次实践活动增添了丰富的趣味元素。

精神落地有深意:薪火相传促振兴。

此次实践活动,使红旗渠精神从纪念馆的展陈中“跃”然而出,融入乡村的烟火气息之中。更让青年学子在“看、听、讲、做”的过程中,接受了一场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洗礼。正如队员们在刘家街村文化墙留下的承诺:“青年当如渠水,奔涌向前,不负时代,不负乡土。”而红旗渠的水,正携带着这份青春的约定,持续滋养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渤海大学经济学院“经心携手,蓓蕾绽放”志愿服务实践队)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