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龙戏珠到红脸关公:一堂让古建筑 “开口讲故事” 的课

从二龙戏珠到红脸关公:一堂让古建筑 “开口讲故事” 的课

来源:鲁网 2025-07-30 16:4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25年7月21日,江门市共和镇鹤山工业城党群服务中心内彩笔飞舞,华南师范大学育禾知行支教队的“脸谱画关公”特色课在此开展。45名儿童通过绘制脸谱、听关帝庙故事,触摸本土忠义文化根脉。

“百年前绅民集资千两白银建庙,屋脊的二龙戏珠陶塑是岭南工艺一绝!”支教老师杨晓蓉展示着调研照片,身后投影幕上,共和镇大凹村关帝庙的金漆木雕与石雕细节清晰可见。这堂以“从脸谱看关帝文化”为主题的课程,从支教队前期实地调研的一手资料切入——队员们提前走访关帝庙,用镜头记录下庙宇的建筑细节,为课程积累了实景照片和本地故事素材。

支教成员现场调研

据介绍,该关帝庙坐西北向东南,融合石雕、木雕、砖雕、陶塑等十种工艺,屋脊二龙戏珠陶塑和金漆木雕历史故事场景尤为著名,建筑艺术可媲美佛山祖庙。庙内供奉关羽,彰显忠义文化,民间有关公显灵退敌的传说,香火延续至今。

支教成员调研图

“关公为什么是红脸呀?”来自共和镇中心小学的三年级学生李雨桐提问。杨晓蓉指着照片中关帝庙的关公塑像解释:“红色在脸谱里代表忠义正直,就像咱们当地老人说的‘关公千里走单骑守承诺’。”她随即讲起大凹村流传的“关公显灵退敌”传说,结合庙内“忠义”匾额的来历,让孩子们明白:建筑上的陶塑、木雕不只是装饰,更是祖辈对品格的期许。

课堂上,有小朋友提问:“关公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呢?”杨晓蓉老师回应道:“关公因‘千里走单骑’践行承诺,成为诚信忠义的象征,为后人敬仰。共和镇大凹村关帝庙是当地‘诚信地标’,至今仍有人来此祭拜传承其精神。”

老师和同学互动

杨晓蓉老师还向孩子们讲解了屋脊二龙戏珠陶塑与关公故事的关联,让孩子们了解到建筑上的雕刻纹样不仅是装饰,更凝结着工匠手艺传承和对忠义品格的推崇,是共和镇关公文化的鲜活印记。

同学们正在绘制关公图

随后,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绘制关公脸谱。展示作品时,杨晓蓉指着其中一张说:“这张脸谱的红黑配色和大凹村关帝庙关公像的脸谱很像。画脸谱不只是模仿样子,更是要记住关公‘守信用、重情义’的品格。”她还结合当地情况表示:“共和镇有很多做生意的人,他们讲究诚信,这就是关公文化在身边的体现。”

同学们脸谱图成果展示

从共和镇关公文化的介绍到脸谱绘画,从文化认知到品格熏陶,华南师范大学育禾知行支教队正以孩子们熟悉的方式,将共和镇的关公文化转化为可触可感的体验。就像孩子们笔下渐趋饱满的脸谱,传统文化的种子也在这些异乡孩子的心里,悄悄扎下了根。而这份由青春力量播撒的文化火种,终将在百县千镇的土地上,生长出更多元的传承故事。

文案|育禾知行实践团

图片|育禾知行实践团

排版|育禾知行实践团 古昳旸

初审|育禾知行实践团 队长层 曹媚婷 常佳惠

复审|团委指导老师 殷美玲

终审|党委副书记叶苑秀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