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改变工业布局的战略壮举,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奠定了坚实工业基础,其孕育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精神谱系。四川作为三线建设的核心区域,承载着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记忆;泸州更因“靠山近水、隐蔽分散”的地理优势,成为川南工业区的关键节点,见证了西南工业从无到有的壮阔历程。
成都工业学院立足“实业兴国”“工业报国”的办学传统,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组建“青松拓迹”泸州三线建设实践团,于7月21日至27日赴泸州开展研学实践。实践团以学生党员为骨干,研学指导工作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和智能制造学院辅导员教师共同完成,通过走访工业遗址、对话三线建设亲历者、梳理历史文脉、打卡城市地标,在沉浸式调研中感悟三线精神的时代价值,旨在以青年视角传承红色基因,为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青松拓迹”泸州三线建设实践团行前出发场景
一、走访工业遗址,探寻三线建设的时代足迹
泸州作为三线建设时期川南工业区的核心区域,凭借“靠山近水”“隐蔽分散”的地理优势,成为机械、化工、军工等产业内迁的重要目的地,留下了众多珍贵的工业遗产。实践团循着历史脉络,先后走访“1965茜草工业记忆”博物馆、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四川航天川南火工技术有限公司等标志性遗址,触摸工业发展的时代年轮。
实践团队员手绘行程路线图
在“1965茜草工业记忆”博物馆里,泛黄的老照片、锈迹斑斑的机床、红底黑字的标语,无声诉说着长江起重机厂、长江挖掘机厂、长江液压件厂从无到有的壮阔历程。1939年从辽宁抚顺支援泸州三线建设的日本机床仍保持着工作时的倾斜角度,操作手册上“6级工操作”的标注,印证着建设者对技术精度的极致追求。讲解员介绍,这里曾创造多项“西南第一”,1971年生产的10立方机械式挖掘机,结束了西南地区不能生产大型机械装备的历史。
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座化学兵工厂,1933年始建于河南巩县,1938年迁至四川泸州。三线建设时期,工厂在努力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以及基建工程的同时,积极配合国家各部委调查研究、选点布局、规划工作,从人力、物力、技术等方面尽力为周边内迁和新建三线企业提供便利条件,为三线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在四川航天川南火工技术有限公司,杨涛爷爷为我们介绍了该公司的发展历程以及航天火工品的生产检验流程。公司由原川南航空工业学校改建而成,是我国航天航空领域唯一集火工品“研究、设计、制造、试验、服务”为一体的大型国有综合型企业。同时,公司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导航工程等国家重大航天任务实施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航天强国和国防建设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力量。
实践团参观四川航天川南火工技术有限公司
二、倾听建设者,解码三线岁月的奉献担当
三线精神的鲜活注脚,镌刻在建设者的人生轨迹中。实践团走访了多位三线建设亲历者,听他们讲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四川省三线建设研究会泸州分会会长李长海爷爷的家中,还保存着1966年从北京南下时的工作证。19岁的他带着“革命青年志在四方”的豪情,在茜草坝用机床包装箱的木板铺地当床,参与研制了中国首台16吨全液压起重机,他回忆道:“车间24小时灯火通明,工人轮班不停歇,军代表现场督战,后勤组三天三夜没合眼”。2003年企业改制时,他放弃回天津老家养老的计划,带领300名老部下组建物业公司,在市场浪潮中为“长三厂”精神延续生命力。
实践团成员采访李长海会长
1970年带着三线指标从辽宁抚顺来到泸州的陈玉杰奶奶,已在“1965茜草工业记忆”博物馆义务讲解300余场。讲起“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誓言,她常常湿了眼眶:“初来乍到,夏天用自来水泼墙降温,冬天裹着薄被抗冻,很多人落下了风湿,但没人叫苦。我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早日把三线建设好,让毛主席放心。”
陈玉杰奶奶为实践团讲解“1965茜草工业记忆”博物馆
在南城街道滨江社区,火炬厂前党委书记陈红军与中国原子弹研发第一批重水开发实验者赵宗泰的故事同样令人动容。他们回忆起“住草棚、战高温、斗严寒”的日子,语气中充满自豪:“那时没有加班费,能参与国家重点项目就是最大的光荣。”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
实践团与一代三线建设者陈红军、赵宗泰爷爷合影
三、记录活化实践,领悟酒城历史的文化魅力
实践团走进泸州市博物馆,馆内的每一件文物,都是泸州千年文脉的鲜活注脚。蒋兆和先生的代表作《流民图》,于26米长卷中展现民族苦难,深刻描绘了时代变迁中人民的悲欢离合。藏馆一楼摆放的陶俑姿态各异,或执耒耕作,或捧器侍宴,将汉代泸州的市井烟火凝固成永恒。
实践团成员驻足《流民图》感悟历史
泸州老窖博物馆里,1573国宝窖池群作为“活文物”已连续使用448年,三线建设时期扩建的“652工程”窖池群至今仍在酿造,打破“博物馆即坟墓”的窠臼,证明生产性保护才是工业遗产存续根本。
江阳区绛云草堂内,泸州市政协委员、博物馆顾问胡瑶老师以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策展经验,为师生们解锁了蕴藏在老物件中的时代密码。他指出:“老照片、搪瓷缸、工人口述史——这些生活化的历史碎片,比孤立的机器更能还原时代脉搏。就像我策划‘泸州300年翰墨展’,用扇面、书信等小物件串联大历史。”
实践团到绛云草堂拜访胡瑶老师
四、打卡城市地标,从工业印记到时代新貌的跨越
实践团打卡报恩塔时,清晨的阳光穿过青铜塔顶,照亮塔身“报恩”二字。这座南宋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建筑文化,更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孝敬尊长的传统美德。不远处,钟鼓楼的青砖上,1938年日军空袭的痕迹仍清晰可辨。这座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活史书”,是泸州老城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历经风雨却始终挺立。作为泸州的历史地标,钟鼓楼见证了这座城市由古代到近现代,再到三线建设时期的整体发展。
实践团打卡报恩塔和钟鼓楼
顺着城区主干道漫步在大河街上,老泸州韵味与现代风情完美融合,在这里,可以走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会津城垣,触摸城市的肌理;可以品碗盖碗茶,听听老泸州的故事;还可漫步非遗展厅,感受文化的魅力。
站在茜草长江大桥上远眺,长江如带,茜草坝尽收眼底。这座横跨江面的现代化桥梁,不仅缩短了工业区与城区的空间距离,更将三线建设者“让家园更美好”的愿景变为现实。老一辈建设者回忆:“当年靠轮渡往返茜草坝,遇上洪水就只能等,现在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实践团航拍茜草长江大桥
五、践行青年担当,让三线火种照亮新时代征程
7天的实践中,实践团完成四场口述史录音,整理总共7.3w字访谈记录,拍摄4K素材500+G,发布的系列推文在校园平台引发广泛关注。队员们表示:我们曾以为自己是来“寻访”历史的,到头来却发现,是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教会了我们什么是“担当”与“传承”。
“我们带不走茜草坝的红砖厂房,却能把‘艰苦创业’的精神装进心里;带不走老机床的齿轮,却能把‘勇于创新’的信念刻进骨子里。”实践团团长王奕博在总结会上说。指导老师邓若玉表示:“三线精神从来不是封存在档案里的历史,当青年在实践中触及其内核,便会从客观的叙事转化为当下的动能——它既是对过往奋斗的精神锚定,更是对当代青年品格与担当的锻造,让历史的厚度真正成为现实的底气。”
从机床齿轮到航天火工品,从建设者的皱纹到实践团的镜头,泸州的三线故事仍在续写。成都工业学院的青年们将带着这份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的工业报国路上,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让三线精神在青春奋斗中绽放新的光芒。(成都工业学院“青松拓迹”泸州三线建设实践团指导老师:邓若玉、严西萍)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