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由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联合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举办“探抗战历史、承先辈精神”沉浸式研学活动。两校师生循着历史足迹,在文物与史料中回溯烽火岁月,青年学子化身历史讲述者,在文物与岁月的交织中,让红色基因在研学实践中薪火相传。
溯史明志:西安事变展区的“青春讲解”
在西安事变展区内,面对泛黄的历史照片与珍贵的手书信件,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季卫兵与学生张文洁以时间为轴,串联起1936年那个改变民族命运的冬天,他们摒弃教科书式的文字罗列,采用“历史脉络+情感共鸣”的讲解方式,既清晰铺展“兵谏”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关键节点,更深入解读了先辈在民族危亡之际的抉择与担当。
图为南理工老师为同学们现场教学
鉴物知史:皖南事变史料前的精神传承
在“中共中央南方局与皖南事变”专题展区前,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团委老师陈澄为学生们讲解了一段悲壮且意义重大的历史。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将士遇伏,抗日力量受损。得知此事的周恩来同志愤怒写下“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陈澄老师指着留有周恩来亲笔修改痕迹的《新华日报》手稿,讲述这二十字中蕴含的悲愤,以及其如何刺破国民党的舆论封锁。
陈澄老师还向学生们展现了周恩来同志在统战战场上的英勇作为。她指着电报复印件介绍,当时周恩来同志一边与国民党严正交涉,一边通过外交渠道揭露真相,筑起无形防线。学生们深受触动,学生张雯博感慨,这让课本上的文字有了温度,深刻认识到每段历史背后是先辈用信念与勇气撑起的民族脊梁,感受到了周恩来同志伟大的精神力量。
图为南审金审老师为同学们进行讲解
薪火接力:馆校共话红色研学新路径
研学途中,两校师生围绕“青年如何传承抗战精神”展开热烈讨论。“青年对历史的深刻理解,正是民族精神传承的最好证明。”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负责人表示,学生们的讲解既见历史厚度,更显青年温度,让红色场馆的教育功能真正“活”了起来。
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季卫兵书记表示:“让学生站在历史发生地讲述历史,不仅是知识的输出,更是情感的共鸣。当青年成为红色故事的传播者,他们便从历史的旁观者变成了精神的传承人。”
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陈澄老师也谈到:“馆校合作的意义,正在于让思政教育走出课堂、走进历史现场。这次与南理工的联合研学,让两校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想,更深刻地理解了‘团结抗战’的时代内涵。”
此次馆校携手的研学活动,不仅是一次历史溯源,更是一场跨越80载的精神接力。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与周恩来纪念馆将持续深耕红色研学项目,让更多青年在历史滋养中汲取力量。只有站在先辈奋斗过的地方,才更懂今日之责。青春的接力,正在续写民族复兴的时代华章。(陈澄 张雯博 王一天)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