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洲村的那抹红

沙洲村的那抹红

来源:鲁网 2025-07-30 15:4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后龙山下,滁水河畔,有一百户来人的瑶家小山村,名唤沙洲,“半条被子”的故事就发源于此。汝城多林木,沙洲多故事,80后女青年欧志灵,在这片红色的沃土上挥洒着汗水,辛勤耕耘。她的烟草小店,成为了一个展示和传承红色文化的窗口,“半条被子”的温暖与感动,在她的手中传递给了更多的人。

步履不停,“红色沃土”焕新生

“在您的前方便是三名女红军与徐解秀老人同住的老屋与小床,1934年11月,红军长征途经此地……”,“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内讲解员缓缓道来那段峥嵘的历史岁月,陈列馆外,绿水青山掩映下的锦茂便利店里,店主欧志灵向来往的游客继续诉说着“半条被子”的故事。

(沙洲村锦茂便利店)

这个方寸天地便是欧志灵的红色文化故事宣讲地。

从曾经门前冷落,满腹红色故事无人诉说到现在门庭若市,越来越多的游客驻足在欧志灵店里聆听“半条被子”的故事。汝城烟草帮助欧志灵的农村小店完成了蜕变。

2016年辗转多地打零工的欧志灵回到沙洲接手老家的杂货铺。正逢沙洲村红色旅游开发伊始,村子里渐渐有了人气,但欧志灵小店生意却不温不火,拥挤、昏暗的农村小店并不能吸引游客为之停留。看着门口日益增加的游客,欧志灵心里苦闷不堪。

久旱逢甘霖,汝城烟草为欧志灵送来了及时雨,邀请欧志灵加盟“湘村636”,结合红色旅游文化进行整店设计和打造,采取靓化店面形象、优化品类布局、搭载融媒体设备、配备智能终端机等措施,对店铺形象进行“嵌入式”升级。在汝城烟草的帮助指导下,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欧志灵的店铺从破落的农村杂货铺蜕变成整洁亮丽的现代化终端。

从此,小店形象的提升是“红色宣讲地”的完善。店铺经营是主业,宣讲“半条被子”的故事则成了她一天没落下的“功课”。

云程发轫,耕“云”“智”理助盈利

山川斑斓、云雾熹微。清晨第一缕阳光唤醒了沉睡的村庄,也唤醒了熟睡的欧志灵。早上8点,欧志灵送完两个孩子去学校,便返回自家小店,打开店铺管理系统,开始盘点库存,这是她开店多年以来养成的习惯。心里有本账,生意自然门清。

(欧志灵用店铺管理系统扫码销售商品)

得益于汝城烟草大力推进现代化终端建设,以前凭手工理不清的糊涂账,现在凭借着“智能管家”理得清清楚楚。欧志灵手指轻轻在屏幕上一点,店里商品的库存、销售、赢利等数据就快速弹了出来。欧志灵能如此熟练地使用店铺管理系统,离不开客户经理耐心地指导。

汝城烟草持续开展“让客户更满意,我们在行动”主题营销活动,采用“实地指导+集中培训+线上解疑”的模式,客户经理主动为零售户量体裁衣,在锦茂便利店搭建直播间,开展多次专题讲座“云直播”,借助“客户经营分析图”“市场消费热力图”“移动旅游大数据图”三张图,精准定位旅游区节假日消费市场,提供“点对点”的培训指导,给予沙洲、热水、三江口等景区附近的零售户相应的经营指导建议,帮助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提高节假日销售收入。并且,鼓励这类零售户实卖实扫、一单一结,为景区零售户的经营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大数据基础。

牵住数据“牛鼻子”,才能耕好“数字门店”的“一片田”。乘着数字赋能的快车,欧志灵的小店在耕“云”“智”理中,精准把脉市场,盈利节节攀升。

逐光而行,萤火微光为其芒

山染黛,水亦流,岁月斑驳,昔日徐解秀与三名女红军共覆一条被子的身影已逐渐远去。而渐渐清晰起来的是秀水湾深处,绿荫丛中的那一抹抹辛勤忙碌的身影。

(欧志灵参加慰问老人志愿服务活动)

“志灵妹子,借我一下充电器。”说着,便随手从便民服务柜拿出充电线。话音刚落,又一声响起“志灵妹子,拿下快递。”欧志灵一一答应着,转身走到店里的快递代收点寻找包裹。店外,门口的便民服务区早已围坐了一圈的人,既有村民又有驻足小憩的游客,欧志灵热情地为大家倒茶、提供水果。微风吹拂,茶香弥漫,青山绿水间,白墙瓦黛下,时光在这里静静流淌。

在当地村民的眼中,欧志灵的“湘村636”便民店不仅仅是她的“红色宣讲地”,更是沙洲村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温馨避风港。

她在自己的经营场所设置了便民区,贴心地为大家提供免费的WIFI、日常药品、雨伞、充电等一系列温馨服务,还为村民提供包裹收发、社区团购等便民服务,小小的便民区给当地村民和游客带来极大的便利。不仅如此,作为沙洲的妇女代表,欧志灵还身体力行地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在沙洲村组织的乡贤返乡活动,红军慰问活动、村容村貌建设等活动的现场,总是能发现她忙忙碌碌的身影。

浅予深深,长乐为央。萤火微光,愿为其芒,欧志灵一直在逐光而行。她常感慨道:“以前是共产党送来了‘半条被子’,带来了好日子;现在烟草给了她幸福日子,带领她走向致富。”她感恩于国家和烟草公司过往的帮助,于是有了对家乡回馈的承诺。这是她和党的约定,也是和烟草的一份约定。

89年前,一个名叫徐解秀的老人时常在滁水河畔静静等候三名女红军的归来,可惜她没有等到。

而如今,在滁水河畔,沙洲人民迎来了新生。在这片红色的沃土上,一个个践诺兑诺正在上演,而欧志灵和烟草的故事不过是其中一个。

“半条被子”的故事还在延续……(朱雅琴)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