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工商大学“青禾护卫队”社会实践团走进道官冲村,专访浏阳市手工竹纸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黄建洪,探寻这项古老技艺的传承密码。
在非遗村的竹林间,黄建洪师傅指着漫山蓝竹介绍:“我们造纸只用本地蓝竹,谷雨前后刚发两三个芽的嫩竹最佳。”看似普通的竹子,在他手中被细分出“青皮”与“竹肉”——竹肉质地细腻,是书画纸的核心原料;青皮虽吸墨性强,却适用于烟花纸、黄签纸等实用纸品。从原料选择到成品纸张,无一不蕴含着老祖宗传下的智慧。
(图为队员们实地考察当地蓝竹林)
一张手工竹纸的诞生,需经6个月历练。砍竹、浸泡、蒸煮、漂洗……6道大工序串联起数十道小工艺,每一步都考验耐心。“竹子变成纸浆要半年,慢工才能出细活。”黄师傅向我们介绍,这正是手工造纸的独特之处。
当队员们问起坚持手艺的动力,师傅坦言,“爷爷、父亲都是造纸人,骨子里总惦记着这门手艺。”家乡因造纸技艺发展旅游、民宿,也让他看到传承的新可能。
面对工业化造纸的冲击,黄师傅毫不避讳手工艺的短板:“产量低、成本高,质量全凭手感,比不过机械的稳定。”但他话锋一转,眼中泛起光彩:“可手工纸没加任何化学物质,能存上百年,现在不少古籍修复、族谱修订都来找我们。”这份“天然”与“耐久”,正是老手艺无可替代的价值。
采访中,黄建洪一边演示抄纸技艺,一边感慨:“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如今,他不仅坚守传统工序,还借着文旅融合的发展,让更多人体验造纸乐趣。
(图为队员学习抄纸步骤)
青禾护卫队队员们表示,此次走访让他们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的艰辛与坚守。黄建洪用行动诠释着:传承不是守旧,而是让古老技艺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土壤。这份坚守,正是非遗生生不息的动力。
团队:前沿交叉学院 青禾护卫队
文: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 周莳意
图:前沿交叉学院 曾培喻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