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柜台到社区:小店老板的公益转身与温度实践

从柜台到社区:小店老板的公益转身与温度实践

来源:鲁网 2025-07-30 12:1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马鞍小区的街道边,有一家普通的小商店,店内不过50平方米,却在店主姚新华的经营下成为了一方的公益天地,在街道社区传递了人心的温暖。

(优乐惠店主姚新华)

返乡公益,传递人间关爱

清晨六点,街上的行人还没有几个,华容县马鞍小区的优乐惠烟酒店已亮起灯光。店主姚建华正仔细清点着货架上的矿泉水、口罩和常用药品。“这些不是卖的,”他笑着解释,“是给环卫工准备的免费物资。”八年来,这家小小的烟酒店已成为社区的“暖心驿站”,免费提供热水、充电、雨伞借用,测量血压,爱心休息等多项便民服务。

姚新华以前在广州打拼十几年,办过餐饮,做过快递,开过货车,接触了各行各业。一线城市的繁华并未让他忘记千里之外的家乡,反而每次回家探亲都会带走浓浓的眷念。随着父母年龄的增大和思想之情的日益加深,2016年他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回来后不久,就一边开店一边做公益。在华容,像姚新华这样的烟草零售客户有几千户,他们大多是个体经营者,店面不大,利润有限,散布在城关乡村各处,却有着服务社区的天然优势。他们扎根社区,了解周边居民需求;营业时间长,可以提供持续服务;店面位置固定,容易建立信任关系,接紧地气,也贴近民生。

哪怕有着天然的服务优势,公益角色的转变却并不容易。姚新华开始参与公益时,首先面对的是周围人的质疑。“这能坚持多久?”“做这个事怕是亏本。”许多否定的声音不绝于耳,就连身边最亲近的朋友最初也不理解。然而,时间是最好的证明,姚新华已经连续8年开展马鞍社区公益活动,累计帮助过上千人,他的坚持赢得了居民的尊重和信任。店内的休息角已经成为周边公认的社区活动点,连当初质疑最强烈的一位居民也成了常客。

“没想到他这一做就是八年,日久见人心呀!”

服务社区,架起连心桥梁

(姚新华给客户测量血压)

为了更好地服务马鞍小区,姚老板最近还发起了一个“邻里药箱”活动。他注意到小区居住的老年人多,常常遇到夜间急需常用药的情况,然而周边药店早就关门打烊,于是他在店内设置了共享药箱,自费购买了许多老年人常用药,并动员周边几个其他烟草零售户共同维护,晚上邻居老人有需要,随时来店内取即可。开始只是想行个方便,没想到后来发展成整个社区的互助平台。姚新华还有个特别的习惯:每天观察社区老人的购物频率。“要是常来买东西的大爷大妈一周没露面,我就得上门去看看,他们可能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

“我做公益不图名不图利,就图个心安。这些服务都不收费,但收获了比金钱更珍贵的东西。”姚新华指着抽屉里放满的感谢信笑着说。这是走访姚新华和他聊天中听到最多的话。这些年来,他默默地资助了十几个孩子的学业,让他们能顺利读到大学,最近玻璃柜上新添了二维码,扫出来的不是付款页面,而是乡下小学的捐款链接。因为长期为环卫工人和社区老人提供免费热水、充电、量血压等服务,小店被当地小区称为“爱心驿站”,生意不但没受影响,反而因为口碑好带来更多顾客。姚新华说,参与公益后,和周边社区居民的关系更加融洽,生意也更加稳定。“更重要的是,公益实践提升了自我价值感。”这种心态的转变,让姚新华的生活更为充实。

一瓶水,一盒药,一把雨伞……具体而微的公益,为姚新华的生活增添了一抹暖色调。在店铺的玻璃柜台上,商品与爱心,营利与责任,找到了微妙的平衡点。他经营的不仅是一份谋生的手段,更是一份社区情谊。小柜台传递大温暖,小店铺汇聚大爱心。当千千万万个姚新华将公益融入日常,将服务奉献大众,我们的社会就多一分温暖,多一分希望。

(左兴隆)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