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持续关注南京云锦研究所、云锦博物馆发展,背后传递了什么信号?多次的国家级媒体高度关注,绝非偶然的新闻事件,央视对准的并非云锦研究所、云锦博物馆单次的成绩,而是其作为“云锦文化转型与产业发展推动者”的责任感与实际行动。在2023年10月,云锦研究所、云锦博物馆就因丝织文物修复件于中国非遗馆展示;同年11月,为更好的关心非遗产业与工艺美术的现代发展,在两岸企业家峰会期间,有关领导率团来到云锦博物馆实地考察,并给与后续发展建议。在国家关注与自身的不断努力下,7月27日晚,南京云锦研究所第三次亮相新闻联播直播间,主持人以超过三分钟的时长,详细介绍南京云锦研究所、云锦博物馆在推动非遗工艺现代化应用及云锦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近期成果,从文物修复、非遗云锦工艺的民族代表性、“云锦+”工程的现代应用及博物馆文物与数字技术交互的科技赋能,进行实事求是的完整罗列与介绍。
在中国古代丝织品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传统云锦工艺独特,用提花木机织造,需由提花工和织造工两人配合完成:提花工坐在织机上层,负责提升经线;织手坐在机下,负责织纬、妆金敷彩。即便经验丰富的织造者,每天也只能织出5到6厘米。其用料考究,以真丝为主,特别是金、银、铜线的大量使用,使得丝织物更加华丽独特,色彩富于变化。为了让传统工艺与现代美好生活相呼应,缠枝莲纹、吉庆双鱼纹等,南京云锦纹样独特且丰富,寄寓浪漫情怀与美好期盼,成为观物取象、托物言志的审美载体。织造过程浓缩了中国丝织工艺的历史、文化和技艺,丰富且不断变化的配色及金丝翠羽等特殊原材料的使用,使云锦直到现在还无法用机器完全替代,是中国织锦工艺的“活化石”。2009年,由南京云锦博物馆作为主体申报单位,成功申报“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云锦工艺极致的“精工”将“技与道”有机融合,体现了中国人“技以载道”的传统智慧。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织造云霞的人,在匠心守护和持续创新下,这项传统技艺不断融入现代生活,艺术摆件、披肩、胸针等一系列符合年轻人审美的“云锦+”时尚用品频频“出圈”,迸发时代活力。
为了让更多人走近云锦,南京云锦博物馆正在探索虚拟现实等交互技术,不但可以让人工智能讲解员讲解云锦的前世今生,即将落成启用的云锦博物馆新馆也将引入更多虚拟互动及沉浸式体验装置,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亲身体验云锦文化的魅力。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