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丝引非遗,虎韵入乡心”——文化产业管理学院“虎韵传承队”暑期三下乡实践纪实

“针丝引非遗,虎韵入乡心”——文化产业管理学院“虎韵传承队”暑期三下乡实践纪实

来源:鲁网 2025-07-30 12:3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为探寻非遗技艺在乡村的当代表达,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5年7月16日至18日,文化产业管理学院“虎韵传承队”奔赴河北省石家庄市晋州市,以当地非遗布老虎制作技艺为核心,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们深入乡村,将专业知识与非遗传承相融合,通过访谈、体验与互动,深度挖掘布老虎背后的民俗文化与匠心精神。

图一:虎韵传承队与刘凤巧老师合影 1

7月16日,团队走进晋州市非遗传承基地,与布老虎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刘凤巧老师展开深度对话。访谈中,刘老师讲述了家族传承的脉络,从最初的虎头帽、虎头鞋制作,到婚庆压被等民俗应用,布老虎在岁月流转中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刘老师创新出双头虎、迷你虎等新颖样式,并巧妙融入“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等河北元素与时代理念,让这项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

谈及布老虎的发展历程,刘老师感慨万千。曾经,由于手工制作耗时费力、价格较高,布老虎一度面临市场遇冷的困境。幸运的是,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这项传统技艺。“非遗传承,关键在新一代。我盼望着布老虎能在你们年轻人手中继续开花结果,让老祖宗的智慧代代相传。”刘老师的话语中,满是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

团队成员不仅与传承人深入交流,还近距离观察了不同样式的布老虎成品,在互动中体会到传统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匠人坚守的初心。

图二:布老虎非遗传承人刘凤巧老师工作室1

图三:布老虎非遗传承人刘凤巧老师工作室 2

7月17日,在刘凤巧老师的亲手示范下,团队成员们开始了布老虎制作技艺的系统学习。制作过程始于选料裁布,刘老师介绍道,布老虎多选用红、黄等色彩鲜亮的棉布或绸缎,这些颜色不仅象征着吉祥喜庆、富贵安康,更承载着民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裁剪时,需依样式裁出虎头、虎身等部件,并留足缝份,尤其对于老虎的耳朵、尾巴等突出部位,更要保证边缘圆润,方能凸显其憨态可掬的模样。

缝制环节是制作布老虎的关键步骤。刘老师手持针线,以均匀的针脚缝合布片,同时预留填充口。在连接各部位时,她巧妙运用“藏针”手法,让缝线隐于褶皱之中,展现出传统手工艺的细腻与精湛。填充塑形则是赋予布老虎“生命力”的过程,蓬松的棉絮需从预留口缓缓填入,边填边用手指按压塑形,确保布老虎的造型饱满生动。刘老师还特别提到,在填充时会添入艾草或香料,既具驱虫之效,又蕴含“辟邪”的美好寓意,尽显民间生活智慧。

装饰环节堪称“点睛之笔”。刘老师先用黑布缝缀出炯炯有神的眼睛,以红线勾勒出鼻头与笑口,再以黑线绣出标志性的“王”字,瞬间让布老虎焕发出勃勃生机。为了让传统工艺与时代气息相映成趣,部分样式还会添绣当下流行的口号或元素。经过细致的修整,一只栩栩如生的布老虎才算真正完工。

从布料甄选到成品亮相,每一个步骤都凝结着匠人的巧思与对文化的深沉敬畏。团队成员们在体验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与传承的重要性。大家纷纷表示,要将所学所悟带回校园,传播给更多的人,为非遗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图四:刘凤巧老师(左)向虎韵传承队成员介绍家族传承的布老虎样式

图五:虎韵传承队成员在刘凤巧老师的指导下体验布老虎缝制技艺 1

图六:虎韵传承队成员在刘凤巧老师的指导下体验布老虎缝制技艺 2

7月18日,团队在栾城区开展了布老虎文化科普与互动活动。活动现场,手工缝制的布老虎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明星”,吸引了众多村民和孩子们的目光。老虎身上的装饰采用粘贴工艺固定,底部以细密的针线缝合,既稳固了造型,又尽显传统手工艺的细腻之美。团队成员们向大家介绍了布老虎的文化寓意,红色象征吉祥喜庆,黄色代表富贵安康,每一抹色彩都承载着民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问答环节热闹非凡,“红、黄、绿是布老虎最常用的颜色吗?”“布老虎属于剪纸、刺绣还是编织艺术?”一个个问题抛出来,村民和孩子们争相抢答。当有小朋友误将布老虎的寓意选为“富贵”时,团队成员们笑着纠正:“其实布老虎最主要的寓意是辟邪平安哦,过去人们会给孩子戴布老虎,祈求健康成长。”现场的互动不仅让大家学到了知识,更拉近了非遗与大众的距离。

最让人惊喜的是一位初中男生的分享。在被问及对非遗保护的建议时,他说道:“不能因循守旧,要创新但不能丢了本真。就像政治课上说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老手艺跟上新时代。”这番话赢得了满堂喝彩,团队成员们当即送上布老虎挂件作为奖励。

这场活动不仅让乡村群众了解了布老虎的故事,更在大家心中播下了传承的种子。正如团队成员们所说,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要走进生活、融入时代的活态文化。当更多人愿意倾听、学习、传播,这些老手艺才能在时光里继续绽放光彩。

此次“虎韵传承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对非遗技艺的深度探寻,更是一场生动的文化传承之旅。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的学子们用青春与智慧,探索了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让布老虎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他们不仅为弘扬淮海战役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了坚实的青春力量,更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了非遗传承的重要性与使命感。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青年加入到非遗传承的队伍中来,让这些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图七:团队成员在街头与村民交流,手持资料讲解布老虎知识 1

图八:团队成员在街头与村民交流,手持资料讲解布老虎知识 2

图九:虎韵传承队在乡村开展布老虎知识科普活动 1

图十:虎韵传承队在乡村开展布老虎知识科普活动 2

图十一:虎韵传承队与刘凤巧老师合影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