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红军路,深悟军民情 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指尖星火”社会实践团队井冈山淬炼青春信仰

重走红军路,深悟军民情 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指尖星火”社会实践团队井冈山淬炼青春信仰

来源:鲁网 2025-07-30 12:3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为深刻探寻革命起点,感悟革命力量,将革命精神转化为时代探索和现实传承,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指尖星火”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江西省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深入学习井冈山革命斗争精神。7月29日,实践团队开展“红军的一天”主题体验活动,青年学子们在崎岖山路上践行先辈意志,在乡村小道中砥砺奋斗初心,在红色遗址里承袭革命精神。

急行山路,践悟史实。实践团队追随先辈足迹,一步一泥泞,一坡一险峻,踏上红军马源急行军路线。山高、路滑、行路难,成员们疲惫不堪,“我们穿着运动鞋都如此湿滑,很难想象当年红军脚踩草鞋在井冈山上打游击,情形何其困难。”艰难跋涉,步履不停,成员们深切体会革命年代红军艰苦奋斗、敢闯新路的坚韧意志,对井冈山精神有了更深沉的共鸣。在山路湿滑的挑战下,团队成员背负行装,疾行三公里红军小道,前往茅坪镇马源村。

(图为实践团队重走马源急行军路线 摄:朱映雪)

走进“户户起高楼,绿水绕人家”的马源村,村民袁新珍老人热情招待了实践团成员,提供场地让成员们亲手烹饪“红军餐”,亲身体验井冈山革命时期“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生死相依”的军民鱼水情。

(图为实践团队在袁新珍老人家中制作“红军餐”)

炊烟袅袅中,袁新珍老人悠悠讲起革命及建设时期的艰苦岁月与军民互助的感人故事。“我爷爷曾经见过红军,受上一辈影响,我的父亲已经是50多年的老党员了。”袁新珍老人自豪地向实践团成员们介绍,将父亲佩戴“光荣在党50年”的纪念章红色影像向成员们展示,“我家女儿也争气,大学就入了党,毕业后回乡建设,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井冈山悠久的精神传承,赋予了马源村坚韧的品格,让红色家风得以代代相传,老人动情的讲述,让一餐朴素的饭菜,变成了一堂生动的乡村思政课。

(图为袁新珍老人父亲佩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照片)

(图为实践团队与袁新珍老人合照 摄:朱映雪)

行路途中,实践团队探访了革命圣地八角楼、铁血雄关黄洋界。实事求是、敢闯新路,实践团跨越时空与历史对话,于八角楼中,成员们追忆伟人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为中国革命点亮前行灯塔的博大智慧,在黄洋界下,成员们感怀人民群众削竹钉、送粮弹、抬伤员,与红军并肩作战的烽烟真情。“黄洋界的炮声虽已远去,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道理在中国永远不会过时。”随行老师深情的讲述,将那段波澜壮阔、刻骨铭心的历史深深融入青年学子的精神血脉。

(图为实践团队在八角楼、黄洋界参观)

从山路急行的身体力行,到村民家中的情感共鸣,再到红色圣地的思想洗礼,深刻的体验为“指尖星火”团队刻下了难以磨灭的红色印记,让每一位成员在行走中读懂“闯新路”的勇气,在烟火里体悟“靠群众”的真谛,更在知行合一中积蓄满青春力量。“把小我融入大我,把青春献给祖国”,这场非凡的实践让青年学子们将先辈遗志埋于心底,把个人理想融入强国伟业,将井冈山的星火,转化为奋进新时代的坚定信仰和不屈意志。(孙依溪)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