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解锁千年陶瓷向新而生的“密码”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25-07-30 10:07
来源: 上海证券报
2025-07-30 10:0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干净整洁的车间内,一台台机械臂井然有序地工作,它们熟练地将一块块精美的瓷砖产品打包,装车后运输到全国各地——在马可波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可波罗”)位于江西宜春的生产基地内,这一幕热闹的场景日复一日地上演。

图说:马可波罗的数智工厂

这是一块绿色的瓷砖,与近千亩良田为伴,仅一座屋顶光伏发电站一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就达数万吨;

这是一块有文化的瓷砖,以独特的刀笔书画和墨刻工艺技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产技术相结合;

这是一块科技的瓷砖,看似无奇,却拥有了发热、耐磨、抗菌等“黑科技”的加持,近800项专利助推陶瓷从“制造”迈向“智造”。

从秦砖汉瓦到现代岩板,一炉窑火传承数千年,这是古老文明的厚重积淀;“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这是时代的使命召唤。

千年陶瓷行业如何孕育新生机?传统制造业如何迸发新质生产力?以马可波罗为代表的陶瓷产业,正在这份时代答卷上奋笔疾书。

焕发新生的“创新密码”

落实“双碳”行动,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代的发展大计。

当落后产能逐渐退出,千年陶瓷产业如何焕发新生?科技创新,是“大浪淘沙”后留下的最佳答案。

看上去普普通通的一块瓷砖,摸上去却有阵阵暖意传至手心。通过一旁的温控板,还能将其调至每个人感觉的舒适温度——这是马可波罗研发的一款石墨烯发热瓷砖,使用了高性能纤维材料,通过增加电路层和导热性良好的石墨烯涂层,实现了发热与保温的功能。

“北方冬天烧煤供暖,需持续供应,使用这款瓷砖,不仅能随时供暖,而且在同等条件下,比使用空调更加节能。”马可波罗江西研发中心负责人邓江文说。

石墨烯发热瓷砖是马可波罗创新成果的一个缩影。超纯硅、碳纤维、石晶新材、生态软瓷等新材料,不断被运用到瓷砖的制造当中。

在陶瓷表面添加指示剂的抗菌瓷砖,能有效抑制细菌繁殖;带隐形码的瓷砖,能追溯瓷砖的生产源头,给产品上了“保险”;能弯曲90度、120度弧形的瓷砖,能轻松“包”起方形的柱子,为建筑美学提供更多可能;光催化瓷砖,能使捕捉空气中的甲醛并将其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这些功能性瓷砖,经过实验测试证明可达到产品的各项需求,并逐步实现量产。”马可波罗产业研究院院长林克辉向记者介绍说。

新材料、黑科技,让“创新密码”一点一滴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在创新上做“乘法”,让新产品成倍增长;在落后产能上做“除法”,持续推动结构转型提质增效,这是马可波罗对新质生产力的具体理解和实践。“新质生产力就是不断地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建陶制造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围绕消费者需求,打造更高品质的陶瓷材料。”林克辉说。

在马可波罗的“规划图”中,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公司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马可波罗通过研发创新,取得近200项境内发明专利,其中绿色低碳技术发明专利22项,先进制造技术发明专利25项,产品发明专利99项。公司还打造了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中心,搭建研发团队,联合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等开展产学研专项研究,探索陶瓷领域前沿技术。

“没有传统的行业,只有传统的企业。陶瓷行业很古老,它承载着流传千年的技艺与记忆;陶瓷行业又很现代,它孕育着热情澎湃的创新与创造。陶瓷呈现的不仅是艺术,还有科技的力量。”马可波罗控股董事长黄建平说,公司持续锻造品牌、磨砺品质,不仅创新各种功能性瓷砖,还通过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来显著提升生产效率,闯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图说:马可波罗曲面岩板

镌刻基因的“文化密码”

图说:位于东莞的马可波罗控股总部

浸润了中华大地千年之后,陶瓷文化仍在产业发展中不断抽新枝、发新芽。

为实为适,唯新唯美——马可波罗总部,8个遒劲大字不仅道出了企业文化,更彰显了企业坚定做“文化陶瓷”的信念。

自创办以来,马可波罗将目标定位为中高档市场,将艺术融入工业,开启了“建筑陶瓷艺术化,艺术陶瓷大众化”的探索。

2002年,马可波罗投资兴建陶瓷博物馆,引入了知名陶艺大师杨晓光等大师的刀笔书画、墨刻艺术,将艺术文化镌刻进企业发展的基因。

图说:马可波罗投资兴建的陶瓷博物馆

中国制造不缺技术,但中国制造的品牌化之路仍需要过程。博物馆是保存陶瓷工艺传承和历史记忆的宝库,蕴藏着产业的文化厚度。马可波罗认为,运用好博物馆这个平台,有利于以刀为笔、为陶为纸,将中国古诗词及书画等传统艺术融入瓷砖,创造出陶瓷雕刻砖文化陶瓷,使“建筑陶瓷艺术化、艺术陶瓷大众化”。

企业当初的坚持,在今天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坐落在莞邑大地的陶瓷博物馆,如今已是陶瓷文化创新的高地,不仅拥有一支百余人的工艺师队伍创作文化陶瓷,并与中央美院、清华美院、中国美协、广州美院等单位深度合作,十多年来开发出了一系列凸显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的文化陶瓷产品,相关产品安装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北京地铁、敦煌丝绸之路文博会展中心等标志性建筑之中。

从古朴的《青山绿水》,到雅致的《富春山居图》,再到描写市井百态的《清明上河图》……文化陶瓷工艺师团队用瓷的艺术、刀的语言,演绎着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和陶瓷技艺相融合的洒脱超逸。

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副馆长杨晓光说:“文化是穿越时空的隧道,是生生不息的生命体。我们愿创作出更多、更优、更美的作品,弘扬陶瓷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心怀匠心、守正创新,是陶瓷行业不断活起来、亮起来、热起来的秘诀。

“做企业是一场马拉松,会经历高潮与低谷,我们要脚踏实地、精益求精,把每一块瓷砖打磨到极致。”黄建平说。

和谐共生的“绿色密码”

江西宜春,丰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近千亩富硒稻田和莲塘郁郁葱葱,空气中几乎看不到粉尘。绿意盎然背后的“绿色密码”,源于马可波罗对环保的极致化追求和资源化利用。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林克辉说,“我们要从原材料、生产技术、产品等方面突破固有传统模式,使陶瓷行业也成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久前,记者来到马可波罗宜春丰城生产基地,没有看到想象中的粉尘满布,更不见边角废料,映入眼帘的是明亮整洁的现代化生产车间。“我们这里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邓江文说,以生产建筑陶瓷、循环经济为核心打造建材生产基地,这个基地走出了一条“创新搭台,绿色唱戏”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循环经济是马可波罗在绿色发展上的一个侧影。2019年,马可波罗在江西建成了当时行业的最大的屋面分布式光伏电站,装机规模超100兆瓦,未来还计划翻一番,年发电量预计超2亿度。仅此一项,公司预计每年可实现节约6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8万吨。

在废气处理方面,马可波罗建设了环保处理中心,通过全自动控制的循环流化床干法脱硫系统,告别了传统湿法处理废水和白烟的模式,实现了高效处理、超低排放。

远眺整个生产基地,稻田绿浪翻滚,点点白鹭展翅,与现代化的厂房相映成趣,一派自然和谐的景象。

阳光下,光伏发电站正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清洁能源,为这座传承千年陶艺的现代化工厂注入强劲动力。在这里,绿色低碳理念与数智化技术深度融合,以新质生产力书写着行业转型升级的精彩答卷,以企业的责任担当演绎着绿色发展的时代豪迈。

作者:唐燕飞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